中國的朝鮮核危機角色
連清川

    在派出特使赴中東斡旋之後的不久,中國又面臨著一個斡旋國際危機的時機:朝鮮核危機。1月2日,南韓特使、外交部助理部長李泰植會晤了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毅,希望中國發揮朝鮮的影響力,説服朝鮮領導人不要重新開啟核反應爐。

    南韓特使對中國的這一個請求,不僅僅應當被認為是因為中國毗鄰朝鮮、與朝鮮有著傳統的友誼關係,也因為中國是亞洲的重要大國。事實上,協助解決朝鮮的核危機,是中國國家利益的一種需求。

    核危機的真實訴求

    核危機爆發以來,對朝鮮的動機猜測種種,意見頗多分歧。歐美分析多認為朝鮮蓄意進行“核訛詐”,因此在美國許多素來冷靜、客觀的媒體上,喊打的聲音居然也開始顯現;而同樣有諸多媒體從另一個角度上認為,朝鮮的動機乃是因為美國的長期擠壓,是一種“正當防衛”行為。我以為,這個看法同樣具有危險性。在我看來,朝鮮核危機背後的真正訴求,乃是基於朝鮮國家的自身利益。

    從二戰結束以來,朝鮮長期被置於隔絕狀態之中,尤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與歐美的關係逐漸緩和,在國際社會中,朝鮮日漸孤獨。911之後,布希政府更是一改中國“戰略競爭對手”為“戰略合作夥伴”,卻同時把朝鮮列為“邪惡軸心”之一。歐美對俄羅斯的態度也根本性地發生了改變,從以前的全面對抗轉化成了有限競爭。

    朝鮮顯然從這一系列的轉變中看到了自己的地緣危機。一旦朝美之間爆發衝突,周邊已經無人能夠和願意與美國進行實質性的對抗。於是,尋求安全保證成了朝鮮國家利益中的頭等大事,而核武器的“互相確保摧毀”無疑是所有安全保證中最為可靠的一種。

    當然,朝鮮在近年來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與外界尋求和解的道路,包括正面回應南韓的陽光政策、與日本開啟外交正常化談判道路、與歐洲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等等。但是,由於朝鮮對外界的認知,由於外界對於朝鮮的過分疑慮,使朝鮮的單方外交努力經常性地得不償失。例如,承認綁架日本人質,是希望儘快與日本達成良好的外交談判態勢。但日本政府卻在人質回國之後強行撕毀了雙方此前達成的協議,沒有任何的補償與善意回報。再比如,主動與美國進行和解,承認曾經或者試圖發展核武器,是希望美國更好地履行1994年框架,使之儘快獲得核能源,但是美國卻以停運重油做回應。雖然這些舉措中有朝鮮外交經驗不足,身段僵硬有關,但是相關各國的強硬態度,只能被看作是對朝鮮的欺騙和侮辱,在這種情況下,以同樣的生硬態度來獲取談判資本就成為了現實需要。

    另外,基於朝鮮國內的經濟、社會狀況,生存已成為第一位的需求,為了使國內民眾的情緒獲得某種平衡,核舉措也成了朝鮮政府振奮國內民心的一種特殊手段。

    了解這些真實訴求,顯然有助於中國政府在核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個更好的定位。

    不僅僅著眼于核危機

    主動地參與核危機的斡旋無論近期還是長期都有利於中國的國家利益。

    如果核危機得不到解決的話,那麼即便美國最終不對朝鮮發動戰爭,也會進入冷對抗時期,美國必然聯合日本、南韓等對朝鮮進行制裁,同時對俄羅斯與朝鮮的關係進行遏制。在這樣的一種對抗態勢中,中國的位置將十分尷尬:作為朝鮮的傳統睦鄰,坐視不理顯然不合外交邏輯;但選擇與美國對抗也並不明智。同時,制裁將使朝鮮國內的經濟困境進一步蔓延,這對於中國邊境的安全十分有害,還將不斷使“闖館”這樣的外交尷尬成為中國的日常難題。

    核危機所帶來的東亞核格局的改變顯然對中國有著更加可怕的前景。處於核陰影下的南韓必然會謀求獲得某種程度的核平衡,一種情況是自己研製,另一種情況是將美國的核武器部署在自己境內,無論何種選擇,都會成為東亞開啟核武競爭的潘多拉魔盒;當然,日本也不會願意在朝鮮擁有核武器和中程大浦洞導彈的威脅下作壁上觀,它必然全力尋求突破和平憲法,開啟核武器之門。

    顯然,最明智的改變這種前景的方式就是勸使朝鮮放棄核武器計劃。

    參與斡旋核危機所能夠體現的利益當然遠不止近期利益這麼簡單。從某種程度上説,中國與朝鮮的一些傳統利益共同點已經喪失了,而只留下了地緣政治一點。這顯然並不足以保持未來朝鮮與中國長久的良好關係。而成為美朝對抗的緩衝國和調停國,顯然是中國應當迅速和有效擔當起來的角色,這不僅是化解目前危機的方式,也是化解因朝鮮半島局勢多變,對中國國家利益形成長期危機的方式。

    外交部發言人在多種場合多次聲明中説道:“希望有關各方都能夠履行1994年的框架協議,通過對話解決爭端。”而現在的角色,正應該是通過參與,幫助美國和朝鮮將這個原則推行下去的時候了。

    ——21世紀環球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