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大中華經濟圈(上)

    美國《商業週刊》2002年12月9日封面文章:大中華(作者:德克斯特羅伯茨、馬克克利夫德、布魯斯艾因霍恩、皮特恩加迪奧)

    10年前,張江鎮當地的農民對上海市政府為什麼決定將地鐵2號線穿過黃浦江延伸到他們那裏還感到十分困惑。那時候,張江鎮有的還只是大片的稻田和魚蝦亂蹦的溝渠。不僅是當地農民,當時有許多電子專家也對官方預言這一地區將變成一個代表目前最先進科技水準的半導體工廠雲集的高科技園區感到荒唐可笑。因為當時最有可能來此投資的是中國台灣的大型晶片製造商,然而台灣當局嚴格禁止這些電子廠商把最尖端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轉移到大陸。

    然而,這一預言現在正以驚人的速度變成現實。去年,主要由原台灣晶片工廠高層管理人員領導的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SMIC)在張江投資15億美元建立了一個硅晶片加工工廠。目前,該公司準備擴大生産規模,再建一個晶片加工工廠。緊跟中芯國際的投資腳步,台灣電子産業界大亨王永慶(Winston Wong)旗下的一個合資子公司也已經在這裡開設了先進的晶片製造工廠。世界領先的外包晶片製造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TSM)也計劃在張江建立一個晶片工廠。目前,在張江工業園區方圓9.7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已經集中了70家擁有生産工廠的電子公司,不僅如此,像美國太陽微系統公司、南韓LG公司和日本新力公司這樣的跨國電子巨頭還在張江工業園區內設置了研究實驗室。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很快也要在這裡建一個擁有400多名研究人員的實驗室。確實,關於張江總有一天會成為台灣著名的新竹科技園區的競爭對手的預言似乎不再讓人覺得荒唐。 "我們現在還處於初級階段", 張江工業園區管理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戴海博(音)如是説道。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落戶張江,"我們將像新竹和矽谷一樣",戴海博先生滿懷信心的預測道。他還認為,10年後,張江地區的勞動力數量將擴大十倍,達到20萬人。

    張江只是中國這次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整合行動的一個焦點,這一經濟整合運動的深遠意義可以同歐洲以及北美經濟的融合相媲美。"大中華"的概念是自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北京開始改革開放不久,香港廠商紛紛涌入中國大陸南部沿海地區,後來,台灣製造商們也紛至遝來。但是,在過去一年裏,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所構成的"大中華經濟圈"的産業融合正以極高的速度滲入中國大陸的內陸地區。除此之外,妨礙對諸如半導體、石油和銀行系統等一度是戰略性行業投資的政治壁壘正在瓦解,基礎設施系統日益融合,香港和大陸的官員在日常管理事務中的相互配合也越來越多。

    顯然,剛剛在中共16大中當選的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繼續推行現行的經濟政策。因此,中國大陸在認真降低國有經濟成分的比重方面只不過剛剛開了一個頭。不僅如此,發展中的中國大陸的經濟會越來越少地受到中央指導,而且常常會使多變的、衝突頻仍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似乎變成次要的事物。北京方面已經開始意識到,要實現吸納台灣資金的目標,最好的途徑就是讓兩岸交流的進程繼續維持下去。"目前,大陸對台灣的總政策是充滿了自信和耐心",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王永(音)説道:"我們應當讓經濟融合的力量在決定海峽兩岸關係的輪廓時發揮更大的作用。

    以下幾個方面可以説明大中華經濟的快速融合:

    在過去兩年裏,到大陸正式居住的台灣人數量從30萬增加到50萬。而且據估計,實際人數可能大大高出50萬。此外,數千名台灣學生在大陸攻讀學位,而不是去美國大學留學。

    今年,大陸將超過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在今後的一兩年裏,如果還向兩岸能實現"三通",建立直接的海運和航空聯繫的話,海峽兩岸的貿易額還會有大幅的增加。

    中國大陸已經超過台灣成為世界資訊技術産品的第三大製造産地。但是,台灣公司佔據了資訊技術産品70%的産量,這使得很大一部分産品的利潤都流向了這些台灣公司。中國大陸的臺式電腦、光碟和液晶螢幕的産量也超過了中國台灣。在中國大陸生産的台灣筆記型電腦份額也已經從2001年初的7%躍升到目前的30%。

    為了保持珠江三角洲地區相對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突出競爭優勢,香港和廣東的商界和政府領導人正在討論修建一座投資總額達19億美元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大橋,他們還討論在深圳修鐵路和地鐵連接三地,使得人們在珠江三角洲區域的往來更為方便和快捷。這些商界和政府領導人還在尋求協調珠江三角洲地區5大機場服務運作的方法。

    香港作為國際資本觀察和投往中國大陸的窗口的作用正在變得越來越大。審批手續轉變的更為方便快捷,促使中國銀行(香港)選擇在香港而不是在紐約發行新股上市,而另外十幾家中國企業也都在香港的面向創業股的新二板市場掛牌上市。

    "大中華經濟圈"在進口方面的影響正在被全世界所感知。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僅經過四年,"大中華經濟圈"在全世界總出口中所佔的份額就從6.9%上升為9.6%,超過了日本。到2007年,估計"大中華經濟圈"在世界總出口中所佔的份額會達到13.7%。高盛(Goldman Sachs亞洲)公司預測,隨著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將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開放他們的市場,那時候,"大中華經濟圈"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可能會超過2萬億美元,這中間還不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之間內部的貿易額。這就使它的進出口貿易額幾乎達到日本的兩倍和美國的三分之二。在購買力方面,據世界銀行估計,"大中華經濟圈"在五年內將超過歐盟,其整體國內生産總值會達到12萬億美元,如此一來,幾乎是日本的三倍。到時候,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證券交易市場的資本可能會對東京2.1萬億美元的證券交易市場構成挑戰。

    中國網2002年12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