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週報:重建對華視點(上)

    日本《世界週報》2002年12月17日一期文章:對華視點:“市場”與“工場”(三井物産戰略研究所)

    今年8月2日,日本外相川口順子與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會談時,主要議題是“如何把中國吸引進入區域經濟”。最後吳作棟的總結性發言是:“如果無法成功,我們就會成為‘敗犬’”。他的講話雖然談不上有煽動“中國威脅論”之嫌,但無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領域,中國存在感的增強確是事實。

    因此,對於21世紀的超級大國中國,需要何種視點呢?現在,美國企業在描繪著怎樣的對華戰略呢?而日本和日本企業在與這個巨大鄰居打交道時又該採取何種策略呢?本文將為讀者具體驗證這一課題。

    對華的“三個視點”

    今年4月12日,小泉純一郎首相和竹中平藏經濟財政相為出席亞洲博鰲論壇,訪問了中國海南島。當天早晨,筆者接受竹中平藏的邀請,就中國經濟的現狀和前景以及問題點,向其作了約30分鐘的介紹。當時,筆者強調了三個視點:“平衡視點”、“商業視點”和“全球視點”。

    所謂“平衡視點”,是指現實的中國仍然帶有兩面性。一是展現中國經濟光明面的好的方面。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出口和直接投資不斷擴大,産學間的合作加強,産官學界幹部年輕化,歐美留學歸國人員嶄露鋒芒,這些都是中國經濟活力的象徵。而另一方面是陰暗的一面。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衝擊,農民收入低下、負擔的沉重,腐敗的蔓延,金融風險的增大,這些都是中國身上的“病症”。我們在看待中國時,應該同時關注這兩方面,不可偏頗,需要一種平衡感。既不能是過大評價的“中國威脅論”,也不能是過小評價的“中國崩潰論”,我們需要客觀正確地認識中國的現狀。

    所謂“商業視點”,指的是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的同時,也正在成為“世界工場”。日本企業應該從“市場”和“工場”兩個角度來積極利用好中國。

    再看所謂的“全球視點”。對於日本和中國的關係,應該從多國間的視點來加以認識。松本重治所著的《上海時代》中有如下論述:“在日本,關注歐美的人的眼中沒有中國。而自認為是中國問題專家的人也沒能從更廣的背景中來考慮中國和日本的關係。今後的日本人如果不同時具備西洋和中國兩個視角,就會重蹈不幸的經歷。”在中國存在感不斷增大的21世紀,如果不能同時關注中國和歐美,就不能有所作為。從該意義上來説,我們應當將松本先生的以上論述作為21世紀商業活動的一個指針。

    在中國市場中求活路的摩托羅拉

    歐美企業,特別是美國企業如今正在描繪著何種對華戰略呢?這對日本企業也許具有好的參考價值。

    由於IT泡沫的破滅,歐美IT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戰略。它們中的許多如今來到中國尋求活路,其典型例子就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

    今年7月,筆者採訪了摩托羅拉中國研究院網路技術中心總經理向軍。他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之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了18年。在領我參觀辦公室的同時,他介紹了該公司的對華戰略和在華投資的最新動向。據他介紹,2001年度摩托羅拉的決算呈現了大幅赤字(39億美元),目前正在力圖東山再起,而其圍繞最大的手機市場——中國的戰略決定著成敗。

    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2001年手機在中國迅速普及開來,中國的手機用戶比前一年增加了70%,達到1億4480萬人,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進入今年,手機新用戶以每月500萬人的速度在遞增,8月底時用戶總數已經達到1億8500萬。儘管手機保有數量已是全球第一,但普及率仍停留在14.6%的低水準上,市場潛力仍然很大。

    摩托羅拉看準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在傾力制定著新的對華戰略。其具體表現就是該公司最近公佈的“三個100億計劃”。

    所謂“三個100億計劃”,就是到2006年,摩托羅拉的對華直接投資,在華銷售額和在華籌資都要達到100億美元的計劃。摩托羅拉迄今對華總共投資34億美元。去年,天津摩托羅拉超越連續7年佔據對華投資企業銷售排行榜首位的上海大眾,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企業。“三個100億計劃”也可謂是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對人、財、物進行重組,使之集中到中國的一個全球性戰略。

    為實現該戰略,該公司正在向中國轉移其研究開發(研發)以及相應的人材和研發設備。據向軍介紹,到2001年,摩托羅拉對華研發投資已達3億美元,在北京、上海等地共建立了18個研發中心,研發人員已超過1000人,這些數字是在華外資企業中最多的。現在,摩托羅拉中國研究院正在半導體技術、IC晶片、尖端材料、軟體開發、個人通訊産品開發、最新移動通訊解決方案等尖端科技領域從事著研發工作。到2006年,該公司計劃將使對華研發投資增加到13億美元,人員增加到5000人。

    筆者採訪時,看到該公司歐洲研發基地轉移來的手機通訊設備擺滿了整個二樓。與中國研究院的活力形成鮮明對比,據説明年該公司在歐洲的研發中心將要關閉。

    活用中國人材的微軟

    現在,歐美企業為首的外國企業正在加速推進資金、生産基地、研發和人材的四大“對華轉移”。其中,研發和人材的轉移尤為明顯,其中領先一步的就是美國微軟公司。今年7月,筆者訪問了微軟亞洲(北京)研究院,並採訪了張亞群院長和宣傳部長尚笑莉。

    亞洲研究院的前身是中國研究院,成立於1998年11月,是該公司繼美國研究所、英國康橋研究所之後的第三個相關機構。1997年12月比爾蓋茨在清華大學發表了演講,該校豐富而優秀的人材,超群的研究開發能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成為了中國研究院成立的直接原因。

    1998年3月,微軟任命矽谷SGI公司副總裁、台灣出身的李開復為中國研究院院長。成立當初,包括李開復在內,研究院只有6名員工。通過活用海外華人人材和現地人材,到今年6月底,全院已有員工350人(其中包括5名純粹外國人在內的海外人材共有30人)。以張亞群院長(美華盛頓大學博士)為首的世界頂尖水準的研究人員共有30人。他們在中國從事著聲音技術、數位技術、多媒體技術領域的最尖端研究工作。通過活用中國人材取得突出業績的前院長李開復的能力受到比爾蓋茨的賞識,2000年被提升為微軟副總裁。

    實際上,隨著研發轉向中國,優秀人材向中國集中的現象並不僅限于美國企業,歐洲企業中也有同樣情況。現在,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等歐洲IT企業都在大幅增加在華研發人員,據説都已達到500到1000人的規模。今年以來,歐洲著名企業的研發基地向中國轉移的動向愈發明顯。最近,愛立信在北京成立總攬中國研發事業的“愛立信中國綜合研究院”。今年2月下旬,美國通用電氣宣佈將在上海浦東開發區建設該公司繼美國和印度後的第三個研發基地。截止去年11月份,跨國企業在上海設立的研發中心為42個,到今年2月底,這個數字猛增到了67個。伴隨著爭奪中國市場展開的中國人材爭奪戰正在愈演愈烈。

    正在崛起的巨大市場

    2001年,全球直接投資比上一年減少了52%,在主要接受國都處於大幅減少的情況下,中國接受直接投資的合同金額比前一年增長了10%,實際金額增長了11.9%,可謂是一枝獨秀。今年以來,外資流入進一步加快,據1至9月份的統計,合同金額增長38.4%,實際金額增加了22.6%。

    無論是摩托羅拉、微軟等美國企業對華戰略的背景,還是外資加快流入中國的背景,都不能不提到日益巨大化的中國市場。

    從1991年到2001年的11年間,中國年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為9.9%,經濟規模擴大了3.1倍。GDP規模從91年的世界第10位(3792億美元)上升到了2001年的第6位(11590億美元)。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市場規模也在膨脹,2001年的進口總額也達到了91年的3.8倍。

    可以預見,今後中國經濟中將會出現“兩個加速”,即經濟規模加速擴大和國民生活加速走向富裕。就兩個加速的結果來看,2000年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的中國經濟將會駛入加速擴張軌道,2010年將突破2萬億美元,2015年將達到3.5萬億,2020年有望達到5萬億,到2025年前後有可能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另一方面,作為持續高速經濟增長的結果,2002年每人平均GDP已經超過900美元,今年可望突破1000美元。今後國民生活提高的速度也會加快,2010年達到2000美元,預計2020年將接近5000美元。

    由於這兩個加速,中國市場規模的擴大也會加速。預計2020年的市場規模將會是現在5倍以上。現在,在手機、家電産品以及啤酒等諸多領域,中國的市場規模已是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鋼鐵消費量也超過美國,躍居全球首位。今後,伴隨著高速經濟增長,還會有越來越多的領域成為世界第一。

    從1998年到2002年中國(含香港)在日本出口中所佔份額的變化來看,中國的市場正在變大。據日本財務省的統計,2001年,面向中國的出口達到3萬7637億日元,比1998年增長了43.6%。而同期面向美國的出口卻在減少,2002年比98年縮小了5%。其結果是中國(含香港)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從11%擴大到了13.5%。今年1到8月份的對華出口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8%,同比份額將上升到15.3%。

    如果以過去三年裏對華出口(年均增長率13.2%)和對美出口(年均降低1.6%)為依據來計算的話,到2010年前後,中美的位置將會發生逆轉,中國(含香港)將會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現在,日本經濟狀況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經濟走向所左右,忽略了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就談不上日本産業發展的時代正在到來。

    中國網2002年12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