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搶佔中國醫療市場

    經濟學家認為,中共十六大之後,民營企業在中國將迎來第二次創業良機,正加速向以前被認為是“禁區”的行業進軍。其中,民辦醫院的發展將令人矚目,而外資為了與之抗衡,也正組成醫療加盟店,打造全新醫療消費模式。

    面對“入世”及中共十六大給予民營企業的進一步肯定,曾經處於絕對優勢地位、“自我感覺良好”的中國國營醫療服務機構,也不安了起來。

    首先是合資醫院,據中國衛生部最新統計,目前中國有合資醫院200多家,遍及全國19個省市區,合作對象大多來自美、日、加拿大等,也有來自香港以及台灣地區。

    醫療市場具有吸引力

    與此同時,由社會資本興辦的醫療機構發展非常迅速。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調查,目前全國具有一定規模的民辦醫院不少於500家。它們有的是由私人診所滾動發展起來的,有的是通過兼併、注資改制公立醫院發展起來的。

    中國的醫療市場的確相當具有吸引力。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每年衛生總支出接近(人民幣,下同)4800億元(約1091億新元),約佔國民生産總值的5.3%,而且,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醫療保險覆蓋範圍的擴大,預料年增長將在一成以上。

    當然,無論數量還是規模,合資醫院和民辦醫院,目前還不能和公立醫院“分庭抗禮”。但業界認為,公立醫院的優勢,很大程度只是建立在原有醫療保險制度,及政府的保護政策基礎之上,因此只是暫時性的。

    其中,許多不利於公平競爭的規章已被清除,許多地方更出臺鼓勵民辦醫院發展的政策。浙江、江蘇等地,將民辦醫院列入了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名單;而據“入世”承諾,外資可到中國開辦合資合作醫院,外資比例可以達到70%。

    將出現“三國演義”

    於是,中國的醫療市場將出現“三國演義”了。合資醫院將憑藉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可以較快地站穩腳跟,迅速佔領高中檔市場;而民辦醫院在中共十六大之後,也開始出現“蛇吞象”的兼併壯大故事。

    據統計,目前中國個體、私營、中外合資合作、股份制等營利性醫療機構佔醫療機構總數約44.2%,但醫院數不到1%,床位數只有1.4%,民營和合資醫院無論從數量上、規模上,暫時都不足與公立醫院競爭。

    但中國衛生部一位官員估計,目前全國6萬多所公有制醫療機構中,將有半數以上成為營利性和私立醫院。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刺激下,許多股份集團公司紛紛進入醫療領域,一批民辦或合資的連鎖醫療管理集團,也嶄露頭角了。

    目前在中國註冊的民辦醫療集團有十幾個,註冊資金普遍均達10億元以上。如廣州長安醫院,其實背後的真正投資者是深圳博愛醫療集團。博愛已經在深圳、廣州、上海、南昌、長沙等幾個大城市投資了12家醫院。

    業界認為,一向被視為公益事業,處於賣方市場,養成了機構僵化、機制不活、資源虛耗、服務滯後等弊病的中國公營醫院機構將被私營機構迅速趕上,是一個必然趨勢。

    面對這個形勢,合資醫療機構又如何搶佔市場呢?業界表示,其中一個有效方法是組成醫療加盟店。例如在北京創立的“中國心醫院管理集團”,今年中推出的“愛心卡”計劃,就將北京17家醫院組成“愛心網路”。

    以一條龍服務形式經營

    醫療加盟店以一條龍服務形式經營,審批、註冊、成立、設計、招聘人才、管理等一應俱全。在成立之初,管理集團會派遣一名專家顧問擔任醫院總經理,以培訓管理層,及保證服務水準。

    已參與“中國心醫院管理集團”的合資醫療機構,包括北京國際醫療中心、北京多倫多醫院、上海國際醫療中心,以及廣州加美國際醫療中心等,以提倡“亞健康”保健概念為賣點,向城市的白領、港澳人士及外國人提供服務。

    業界相信,不但合資醫療機構將採用醫療加盟店形式加強競爭力,甚至民辦、及國營機構,也不排除亦步亦趨。

    ——《聯合早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