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門措施欲解決自殺問題

    美聯社2002年11月29日文章:中國採取專門措施解決自殺問題

    從下個星期開始,三名經過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將守候在電話機前,接聽那些謀生了輕生念頭的人們打來的電話,並努力説服電話那端那些喪失了生活熱情的人放棄自殺的念頭。這樣的事情在北京是頭一遭,在十年之前,更是人們連做夢都想像不到的新鮮事。

    正當十三億中國人經歷著國家歷史上影響力最深遠的改頭換面,中國第一家自殺研究及防治中心應運而生。這家設立在首都北京的專業醫療研究機構工作範圍廣范——從對自殺高危人士的危機搶救到改變人們對精神健康的傳統認識等方面,無所不包。

    要實現其治“病”救人,防患于未然的宗旨,自殺研究及防治中心面臨巨大挑戰。數十個世紀以來,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早已形成了吃苦耐勞的民族特性,凡遇難關,中國人總是咬牙挺住。

    北京自殺研究及防治中心的執行院長,邁克R菲利普斯(音)博士表示:“中國社會文化的演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所作為的機會。” 資深精神病專家菲利普斯博士已經在中國工作了18個年頭,他在本週四接受採訪時説:“隨著中國社會的迅猛轉變,人們逐漸開始考慮自己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的一些問題”。

    即將開張的自殺研究及防治中心包括11名大夫和13名護士,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國人。該中心將提供包括緊急求助熱線、自殺現象綜合調研以及幫助人們改變對相關精神病的認識等一系列服務。

    成立自殺研治中心這一舉動本身即是中國社會對待自殺現象觀念轉變的最好證明。該中心將設在北京回龍觀醫院內,中心所需的全部開支均由北京市政府承擔。

    北京市衛生局為建設自殺研治中心提供了24萬多美元的資助。該部門的官員張建舒(音)表示:“自殺和絕望,是與我們社會飛速發展並行而來的精神病症狀。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此類健康問題。”

    早在鄧小平號召實行改革開放之前,自殺已成為中國社會的頑癥之一——深受貧窮和精神雙重壓迫的農村婦女尤其容易對生活絕望。

    近年來,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進一步變革使本來就相當嚴重的自殺問題更加突出——曾經十分穩固的國內市場受到外國直接投資的衝擊,導致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擴大,人們對人生和自我産生懷疑,嚴重的失落情緒很可能演化為輕生的念頭。

    儘管目前中國還沒有準確的自殺數字統計報告,研究人員根據可靠數據研究表明,每年,全中國有28萬7千多人自尋短見,自殺是中國排名第五的死亡原因。另外,中國每年自殺未遂的人數接近200萬。

    更令研究人員吃驚的是,自殺是年齡在15到34歲之間的中國人的頭號殺手。其中,女性自殺人數的比率比男性高出25個百分點。另外,農村地區的自殺率相比城市地區,要高出三倍不止。

    國際精神沮喪研究工程中國地區負責人,自殺研治中心的門診部主任梁虹(音)醫生表示:“很顯然,自殺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年紀大一些的中國人對精神病知之甚少。在農村地區,他們壓根兒就不知道,精神狀況不佳的人們也可以得到治療,”梁虹女士如是説:“中國人以為精神病不必看醫生。”

    儘管自殺研治中心的機構是新的,但這裡的精神科大夫已經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調查和研究。他們最新一期的學術報告是關於中國人選擇的自殺方式。這份報告是在採訪了多位自殺病例的家屬之後,以科學的態度得出的結論。

    除了直接幫助想要自殺的人們之外,中心還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可供參考和校倣的模式——首先是面向北京的500家醫院,然後針對全中國的所有醫療機構。中心對50所首都甲等醫院進行了問卷調查,以考察應如何加強反自殺項工作,並培訓這方面的專業醫護人員。

    自殺研治中心最直接,最受關注的工作無疑是即將開通的心理求助熱線。該熱線的號碼已經頻繁出現在北京的報章雜誌和電視廣告上,就連在體育活動的現場,也有高音喇叭宣傳這個熱線項目。三個演藝界著名人士被邀請來為該熱線造勢——其中包括家喻戶曉的加拿大籍相聲、小品演員大山。

    在1898年以前,中國還沒有精神病醫院這一説。而今,她終於有了自己的自殺病研究防治機構,這實在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幾百萬北京市民將首先享受這一特殊的待遇——即當你身處困境之中,喪失生的慾望之時,有人可以伸出援手。

    24小時心理熱線的接聽者之一,安鳳明(音)説:“我們才剛剛起步。每接一個電話,我們的知識就會隨之而增加,真的希望我們可以幫助那些陷於絕望的人們。”

    中國網2002年12月2日


中國的七大自殺原因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