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要與中國共同發展

    香港《南華早報》文章:日本企業要與中國共同發展

    日本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的反應即使不能改變世界範圍內的力量對比,也有可能改變東亞地區的力量對比。

    上世紀90年代過度自信的日本現在有些心虛,而且,由於右翼政客不斷通過誇大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威脅來煽動民族情緒,日本還變得有些焦躁。

    關於日本與中國的未來關係問題,在日本有兩種設想:一種想法傾向於保持過去的關係不變,繼續與美國一道對中國進行遏制;另一種觀點則傾向於日本與中國保持一種合作關係,由於日本的大批企業爭相到發展速度驚人的中國市場投資,因此這種觀點馬上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日本的企業家與政治家不同,企業家們已經得出了結論:中國在技術和製造業方面的快速發展有助於日本的復興。

    摩根—斯坦利(香港)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説:“對於像新力或本田的牌子來説,中國就是天堂——中國給了這些品牌第二次生命。”他説:“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額正在大幅增長,儘管日本經濟已經出現了重大下滑。”

    日本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之一。中國許多産品的進口,例如汽車部件、音像設備、半導體、電子元件、化學産品和鋼鐵主要來自日本。

    截止到6月份,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額已經佔到了對美出口額的一半,這使得一名日本學者預測,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日本最重要的市場。

    儘管日本對中國的投資落後於日本對香港和台灣的投資,而且現在仍然遠低於1995年時對中國的最高投資額,但2001年的投資額比起2000年來增加了64%,增至180億日元。

    日本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模式是一種U型模式。日本企業將中級部件和元件出口到企業設在中國的工廠和中國的分銷商,然後這些工廠再將成品出口到日本。

    中國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對日本有貿易順差的國家。其他的幾個對日本有貿易順差的國家基本上是能源和資源出口國,例如汶萊和印尼,而中國每年的出口中製造産品佔80%。

    東京都政府下屬的一個研究所的經濟專家説,在中國出口到日本的産品中,至少有60%是日本的牌子;去年有關香菇等産品的糾紛實際上是“日本貿易公司和日本農民的糾紛。”

    這位專家説:“人們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他們以為中國已經趕上日本了,但如果你進行更加仔細的觀察,你會發現實際情況肯定不是這麼回事。中日兩國在這一方面完全是互補的。高附加值的過程是在日本完成的,低附加值的過程是在中國完成的。‘中國製造’這個商標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如果日本企業界認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與中國企業界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的話,那麼日本政界的看法正好相反。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被認為是日本下一任首相的有力競爭者。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他一直在警告日本應該提防來自中國的威脅。就在8月15日,石原在解釋去參拜靖國神社的理由時還提到了日本所面臨的潛在威脅這一問題。

    日本對中國的憂慮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中國經濟的規模已經超過了日本。此外,日本過去幾年經濟狀況持續低迷,也使得日本的自信心大大降低。

    慶應大學一名研究中日關係的學者説:“日本和中國處在全球化的兩個極端。”*

    一位管理諮詢專家在最近的一本名為《中國影響》的書中寫到,與中國相比,未來日本將成為一個10%國家——不僅在人口上只有的10%,而且經濟産值和經濟影響也只有中國的10%。

    美利堅大學研究國際關係的趙教授説:“日本必須作好準備。日本現在面對的是一個統一、強大而且繁榮的中國,這是百年來的第一次。日本必須認識到,兩國的關係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

    不過,如果以美元來計算的話,中國的經濟實力現在仍然只有日本的1/4。雖然經歷了10年的衰退,現在日本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仍然僅次於美國。2000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為1.08萬億美元,日本為4.76萬億美元。

    趙教授説,他必須提醒世人,無論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還是國內生産總值,中國和日本之間都還有很大的差距。他説:“不過,從政治角度來看,中國不再向以前那樣依靠日本,日本也不再具有那麼大的優勢。”

    摩根—斯坦利公司的謝先生説,從深層上來看,日本人知道他們的未來是與中國聯繫在一起的。他説;“政治家的意識遠遠趕不上經濟的發展,不過他們最終會趕上來的。”

    ——參考消息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