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供應全球大搜索

    美國《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10月24日一期文章(提前出版):能源供應全球大搜索(作者:大衛墨菲)

    中國方面於今年8月將一項價值120億美元的天然氣供應合約交付澳大利亞,這紙十分誘人的合約之所以否決了印度尼西亞和海灣國家卡達,最終花落澳洲,其重要原因是因為澳大利亞長期以來的安睦穩定。

    海灣地區日漸濃郁的火藥味和近期發生在印尼巴厘島針對外國遊客的恐怖主義爆炸襲擊不僅驗證了中國當局的擔心,同時,還將加速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的理想能源供應者搜尋行動。

    值得關注的是,能源安全的完整含義不僅包括安全和穩定,能源來源的多樣性也同樣重要。於是,僅僅在與澳大利亞就天然氣供應簽約一個月之後,中國方面便急不可待的與印尼方面簽下了另一樁從2007年開始兌現的,價值78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合同。當然,如果印度尼西亞的安全局勢繼續惡化,中國可能會改變主意。

    中國加入世界能源需求大國的行列為時還不算長,而且,由於缺乏強有力的海軍支援以及遍佈全球的勢力保障,中國的能源、資源安全問題顯得十分突出。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只有確保充足有效的能源供應,中國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這一務實的考慮影響著中國政府對於海灣局勢的態度。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之前,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成員之一對美國攻打伊拉克的計劃投下一記棄權票,默許了美國及其盟國對伊實行打擊。當時,中國在海灣還不存在任何能源利益,放行美國打擊伊拉克完全是處於政治考慮。如今,中國的能源需求狀況已經大為改觀。這個國家從1996年開始進口原油,到2001年,全國34%的石油需求來自進口。根據巴黎國際能源研究社的分析,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勢頭,到2030年,中國進口原油的比例將上升至82%左右。

    為了適應國內能源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大力投入國際能源項目合作。某家跨國能源公司的官員已經開始大膽的猜測,中國政府是否會以插手伊拉克石油儲備作為在安理會投票時默許美國打擊伊拉克的交換條件。儘管目前中國政府從伊拉克進口的石油數額非常有限,中國56%的進口原油都來自海灣國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

    在中國國內,國家經濟對進口能源日漸升高的依賴程度已經開始突現。10月10日,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上升,航空公司將機票價格抬高了6個百分點。人們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國家需要對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建立緩衝。10月14日,《21世紀世界先驅報》上刊登了昭告“中國石油儲備幾乎為零,一旦戰爭爆發,國家能源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的文章。

    為了應付可能爆發的新海灣戰爭,北京決定建立加快速度建立起容量440億桶的戰略原油儲備,一旦戰火點燃,中國極有可能加大在周邊國家購買原油的力度。相信中國會進一步確保自己在西伯利亞、中亞以及其他安全地帶的供應渠道。

    當然,在積極尋覓可靠的新的能源供應源地的同時,中國能源戰略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開發自身資源之上,這一內容之中包括煤炭氣化研發以及幾乎無利可圖的油氣貯存項目。就連許多在外國人看來並不經濟實惠的油氣田開發也將成為中國方面投資的目標。

    中國網2002年10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