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區最佳不是中國而是澳大利亞  

    德意志銀行研究所9月11日發表了瓦爾特教授週游列國後撰寫的調查報告。報告中對東亞、東南亞(包括澳大利亞)和南亞各國的經濟作了簡略的評述。瓦爾特教授的評論頗有獨到之處。故在此作一較詳盡的歸納。

    在從印度到南韓、墨爾本的廣褒土地上,人們目前有更多的理由抱著希望,而不是擔憂。2002年夏,許多事情比一年前正常得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亞洲並不是一個“亞洲”,而是許多情況差異極大的國家構成的一片土地。

    印度令人失望

    教授認為,印度一方面是個人智慧閃光的寶地,同時卻又是一個沒有能力貫徹應該貫徹的東西的地方。近年來,那裏的基礎設施幾乎沒有改善,90年代下半葉,擁有那麼多數學頭腦的這個國家讓大量的新經濟機會白白流失。經濟增長雖然是穩定的,但6%的增長率遠遠低於其本身應有的潛力。富人的享樂主義和自我中心,使西方人望而卻步。這個國家始終未能發揮出吸引投資者的魅力來。這已經成了問題。因此,印度是一個融入世界經濟程度很低的國家。

    中國並不理想

    這個地區的另一個巨人-中國情況跟印度完全不同。尤其在上海這個中國的窗口的所見所聞,讓人看到這是一個現代的、積極向上的、推動經濟發展的城市。老一代人差勁的英語使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具有洲的規模的國家。國際經濟景氣的疲軟、自然災害(同時發生旱災和洪水)、持續的通貨緊縮(包括在香港)使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得不依賴於政府的赤字投資。因此,經濟增長有不穩定因素。存在著過量投資的危險。香港的房地産市場由於中國南部的開放而陷入了持續的失衡狀態。跟中國大陸之間展開的旅遊業似乎能夠對經濟的疲軟起到局部填補的作用。

    台灣失去了蓬勃

    對美國經濟和新經濟的依賴已經給台灣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而局部工業向中國大陸轉移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些意味著,台灣必須進一步現代化,它需要一個特別有效益的金融體系,更多地集中力量于教育培訓和科研。而台灣恰恰在這個時候喪失了它以前那種現代化的意志。由此産生的結果是:至少跟南韓相比,台灣相對掉了下去。

    南韓借助世界盃

    南韓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最堅決採取措施的國家,這在其經濟結構的改革方面和經濟增長數字上都可以看到。債務下降了,外債不再是問題,貨幣升值,利息下降,外匯儲備大增,住房建設和消費膨脹。一部分的發展動力來自足球世界盃。從中期看,跟北朝鮮的接近會如何發展,這會在經濟上和社會上給南韓帶來什麼影響,都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日本“表裏不一”

    人到日本,看到的外部景象仍然是:一個有秩序的、美麗的富足的世界。但很快會發現,這幅圖像已經漸漸僵化了。通貨緊縮和經濟停滯繼續牢牢地把日本捏在手心裏。傳統的金融財政政策已經失去了刺激經濟的力量。日本大量購買美元,卻不能如願,未能阻擋日元升值的趨勢。教授認為,這是買入美元造成了日本經濟強大的假像,他覺得難以理解。只有日元的弱勢才可能把日本從通貨緊縮中拯救出來。但由於目前美國希望美元疲軟,日本還看不到黑暗的盡頭。而日本金融體系的危險狀態隨時可能變成全世界的危險。

    有的仍在掙扎

    東南亞那些國家並非都已經從金融危機中脫身而出。簡單地説:菲律賓仍然陷在危機裏;印尼似乎跟菲律賓差不多,但實際情況並不象表面看上去那麼糟;泰國政治上穩定,經濟情況不能説很糟,無論匯率還是利息的情況都説明瞭這一點,但國際上對在這個國家投資的興趣始終是有限的,於是經濟有氣無力地向前蹭著。

    有的坐著過山車

    東南亞地區那些與國際經濟依賴性特別強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可以説坐上了“過山車”,忽上忽下,忽快忽慢,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和台灣都是如此。2000年,這些國家地區從金融危機中脫身而出,但2001年再次跌落,今年又有所好轉。目前這些國家地區外匯儲備都在增加,表明瞭他們抵抗本國貨幣增值壓力的決心。低利息支援著國內的消費支出。這些使這些國家有了較好的免疫力。

    澳大利亞是無冕之王

    “澳大利亞可以視為亞洲經濟區裏的無冕之王”。多年來,包括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期,澳大利亞的經濟在許多方面都是贏家:穩定的經濟增長;低通貨膨脹;改善了的經濟結構(減少了對原料的依賴,更多地涉入了盈利高的服務性行業),這些標誌著澳大利亞經濟的輝煌。這個國家表示要在改善基礎設施方面作出更大努力,表明這個國家的經濟成就將會繼續下去。它那發展良好的金融體系將會帶來更大成績,那是不言而喻的。

    ——德國之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