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日中建交三十週年”系列:廣播篇  

    “紀念日中建交三十週年”系列報道第一部(2)

    通過電波架設中日友好橋梁

    “7月份流行歌曲排榜第一的是汪峰的‘在雨中’”。在並排放著兩個麥克風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廣播電臺)的演播室里正在錄製介紹中國流行歌曲的日語節目“中國音樂航線(Music Airline)”。

    正在錄製節目的是節目主持人日本的太和田基(男,27歲)與中國的王穎穎(女,22歲)。節目以談論進入該電臺剛滿一年的小王花1230元(約1萬9000日元)買的很稱心的冰箱為開始,在輕鬆的氣氛下談論了包括中國人的生活狀況在內的各種事情,沒有涉及政治方面的問題。

    該廣播電臺創立於抗日戰爭期間的1941年,現已成為不止用中文,還用38種外國語言對外廣播的國際性電臺。創立之初,在中國共産黨革命根據地陜西延安的窯洞裏每天30分鐘用日語呼籲日本軍隊“反戰”。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開始廣播“毛主席語錄”,並將節目的重點放在社會主義的宣傳上。出生在日本,1956年回中國後開始擔任電臺副總編的華僑李順然(69歲)回憶説“從1971年開始,周恩來總理就關心日語廣播節目的製作,72年邦交正常化以後漸漸地可以製作比較輕鬆的節目”。

    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因旅行及商務原因訪問中國的日本人數量急劇上升,廣播節目的重點也從“政治”轉到“促進相互理解”上。

    1972年該廣播電臺收到的日本聽眾的來信為6300余封,1976年則收到約8萬9000封,4年激增到14倍。現在雖然由於沒有了剛剛實現邦交正常化之後那麼濃的“友好氛圍”,加上衛星轉播及網路交流的增加,來信數量下降到約1萬封,但李先生還是很自豪地説:“北京廣播電臺為中日友好作出了巨大貢獻”。

    太和田最近經歷了一件事。在與中國聽眾進行的交流會上,有些年輕人在問卷上寫道:“討厭日本,不想和日本人説話”,這是否是因為戰爭的陰影仍然存在的緣故。對此,太和田平淡地表示:“討厭歸討厭,但如能了解日本的話”。

    種在北京電臺的院子裏的1997年由日本聽眾團帶來的約20株櫻花去年春天也開了花。“在北京乾燥的土地上種植櫻花就像中日友好事業一樣,是要有熱情和耐性的”,李先生的這番話也反映了他通過廣播事業致力於架設中日友好橋梁的半個世紀的生命歷程。

    ——共同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