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昔時皇家榮耀 今日屈辱見證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2002年8月7日文章:昔時皇家榮耀 今日屈辱見證(作者:希拉邁爾文/Sheila Melvin)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圓明園東門外的這八個字時時刻刻提醒著中國人他們屈辱的過去。

    在清朝,圓明園是中國皇帝的夏宮。在盛夏時節,酷暑難耐時,皇帝和嬪妃們會離開紫禁城來到圓明園避暑。

    “國恥”指的是圓明園過去的一段歷史。那時,圓明園是世界上最輝煌的皇家宮殿、最精緻的皇家園林,相當於中國的凡爾賽宮。但那時也是中國最軟弱的時候。1860年,英國和法國的士兵用一把大火燒燬了這座皇家園林。

    圓明園的廢墟是中國記憶中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它時刻提醒著中國人西方帝國主義的罪惡和國家弱小必受欺淩的真理。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説,圓明園的遺址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如同美國的薩拉托加戰場或者烈士公墓一樣都是國家歷史的見證,是大家感悟過去的聖地。

    今天,“振興中華”的志願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中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都得到了加強。在這種情況下,圓明園遺址的未來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一些歷史學家和建築學家們希望能夠恢復圓明園往日的輝煌。他們認為這是中國走向富強和戰勝帝國主義的象徵。

    圓明園管理處負責人宗天亮説:“圓明園曾經毀於一旦。今天,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證明我們的國力。這是一種普遍的看法。中國重新強大了,重修圓明園可以在世人面前展示這一點。”

    這種觀點的支援者包括清華大學的一些教授。他們已經完成了一個修復計劃草案。一些文物管理人員和建築公司都參與了進來。但是其他很多人,包括北京大學的幾位研究北京歷史的學者,都認為這樣做不妥,是對歷史的背棄和遺忘。

    徐永(音),一位退休的歷史教授説:“如果圓明園真的被修復了,它將失去作為歷史遺跡的意義。提議修復它的人們完全不明白它的價值所在,不明白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歷史。他們中的很多人只是想賺錢,特別是那些想借此貪污的官員、唯利是圖的建築商等等。”

    圓明園坐落于北京市的西北角。它原本是康熙皇帝(1662年-1722年在位)送給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縝的花園。胤縝登上皇位後對圓明園進行了進一步的建設,並將這座花園建成一座夏季行宮。其後100年間,皇帝們不斷下令豐富圓明園的景觀。圓明園逐漸變成了皇帝們夢寐以求的宮殿和園林,處處體現了皇家的生活方式。

    建築家們建造了假山、湖泊、樹林以及根據中國神話中的設計的宮殿。在回廊邊,處處是著名的詩詞和畫作,例如李白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等等。每一處都是景點,每一處又都是經典。

    乾隆皇帝(1736年-1795年在位)在位期間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乾隆數次出遊巡視中國領土都有宮廷畫師陪同。畫師們沿途記錄下了中國最壯美的風光並將它們繪製在圓明園中。

    乾隆皇帝聘請了基督教傳教士(包括著名畫家郎世寧(1688~1766))作為他的顧問,並且讓他們為圓明園增添歐洲風格的建築和景觀。於是在1747到1783年間,圓明園增添了大量的宮殿、噴泉、大殿和迷宮。這些洛可可式的或者巴洛克式的建築被命名為西洋樓、遠瀛觀等等。

    圓明園同時是中國最重要的圖書館和無價的藝術寶庫。圓明園內藏有數以萬計的佛教雕像和佛經手卷。

    此外,圓明園還擁有植物園和皇家動物園。在圓明園裏,稀有的、具有異國情調的動物們或在森林中漫步,或在湖面上游弋。這裡有靈猴、麋鹿和很多品種的鶴等等高雅的動物。

    所以當額爾金勳爵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決心讓中國為戰爭付出代價時,圓明園成為了他的目標。中國皇帝不戰而逃,於是一場肆無忌憚的報復性毀壞和掠奪開始了。

    查爾斯喬治戈登將軍是這樣描述這場掠奪的:

    “我們去那兒,而後搶劫它,燒掉了整個宮殿。我們像強盜一樣洗劫了無法計數的財富。你根本無法想像我們燒燬的宮殿有多美麗、多輝煌。燒掉它們讓人心寒。事實上,那些宮殿如此龐大,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徹底的掠奪它們。大量黃金飾品被當成黃銅燒掉。這種行為對一支軍隊來説是不應該的。它嚴重影響了軍隊的士氣,因為每個人都為掠奪而瘋狂。”

    圓明園被燒成廢墟後,中國被迫簽署了《天津條約》。條約中允許歐洲傳教士在中國自由傳教。條文如下:“天主教原以勸人行善為本,凡奉教之人,皆全獲保祐身家,其會同禮拜誦經等事概聽其便,凡備有蓋印執照安然入內地傳教之人,地方官務必厚待保護。凡中國人願信崇天主教而循規蹈矩者,毫無查禁,皆免懲治。向來所有或寫、或刻奉禁天主教各明文,無論何處,概行寬免。”

    接著,1900年,另一支外國軍隊開進了北京——這次是八國聯軍,包括美國軍隊——他們繞道圓明園,使這座園林遭受了進一步的破壞。清王朝1911年滅亡後清朝的宦官和宮女們在圓明園廢墟上建屋居住。他們的後人也住在那裏。在後來的日子裏,中國軍閥混戰,廢墟再次成為戰場,老百姓取走了所有可以移動的建築材料。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廢墟上又建起了工廠。所有這一切造成了圓明園的徹底損毀。

    宗天亮説:“我們有選擇的對一部分景觀進行了修復,使它們恢復到乾隆時期的狀態。但是我們無法將整個圓明園復原。這是不現實的,我們不可能重建1860年的圓明園。”

    所有原來居住在圓明園遺址上的居民都遷走了,工廠也被關閉,但是圓明園的風采不再。原先的道路佈滿了車轍,路邊是一些水泥售貨亭,亭子上撐開了綠色、黃色或者紅色的遮陽傘……這些與園林中的垂柳、銀杏和槐樹等等極不協調。小販們大聲呼喊著,向遊客們兜售冰淇淋、紀念品和手提包。湖裏飄蕩著濃粧艷抹的遊船,顯得浮躁不安,很難想像皇帝們曾經在這裡注視著水中的月亮陷入無限的思緒中。

    廢墟本身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人們可以任意攀爬廢墟。圓明園的管理人員們身穿藍色制服。他們的數量並不少,總數可能是一千二百人,但是除了七八個人在茶點鋪,三個人在門口售票亭工作外大多數人都在喝茶聊天或者無所事事。也許對“國恥”紀念物本身的忽視更是一種恥辱。

    中國網2002/8/1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