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杜邦事例探求投資中國新方式  

    美國《福布斯》雜誌2002年6月10日一期文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福布斯雜誌》由杜邦事例探求投資中國內地的新方式(原文作者:拉塞爾弗蘭內裏 / Russell Flannery)

    兩年前,湖北龍雲蛋白集團的廠房前曾經迎風飄揚著“高舉振興民族産業大旗”的標語口號。但是這些天,另一個宣傳橫幅悄然出現:“慶祝杜邦在科學領域內的200年耕耘”。

    海外公司正以一種嶄新的方式來達到在中國市場裏營利的目的:收購。根據瑞銀華寶公司(ubs warburg)的統計,在中國市場去年吸引到的510億美元海外投資中,有1/5被用於收購中國本土公司的資産,並且這一領域內的投資有望隨著中國入世以及改革的深化而進一步增長。舉例來説,聖路易斯的愛默生公司成為了出手最闊綽的海外公司,2001年10月,愛默生斥資7.5億美元購買了中國私營公司“華為科技”的一家下屬企業。

    但是,杜邦投資2000萬美元收購雲夢蛋白廠一事,仍然值得我們大書而特書,因為此事證明了美國大型公司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裏站穩腳跟的能力。在過去的18年中,杜邦總共在中國建立了18家合營或是獨資公司,其中沒有一家的啟動投資超過了5000萬美元。這與通用汽車與前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所實施的大投入與高風險的市場切入方式大相徑庭,後兩者恰恰驗證了經濟學家喬斯徒德威爾在《中國夢》一書中所説的理論——“對處女地市場的探索永無止境”。

    “我們並不是反對大規模的投資,但是根據我們的判斷,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應當循序漸進,步伐小一些而頻率快一些。”杜邦(中國)公司的總裁查爾斯布朗説,這已經是56歲的布朗先生在中國的第三個職務了。他還指出,總的來説,杜邦的投資都在營利。

    在杜邦——這位化工巨人正處於內外交困之際,上述投資理念使中國成為了其經營中的一大亮點。杜邦在中國的銷售額自1998年之後近乎翻了一番,去年更是上升了22%達到了6.23億美元(其中還不包括在香港的2億美元銷售額)。與此相比,杜邦在全球的年收入比去年反而下降了12%,只有247億美元,僅僅與1998年的水準持平。杜邦在中國的銷售軌跡仍然因循摩托羅拉等移動通訊巨人的舊路,但是由於大部分的經營問題都出在了本土母公司上,所以杜邦的銷售劃出了一個精細的反週期曲線,即是中國等地出産商品的成本以及價格的降低反過來搶奪本土公司出産商品的利潤。

    所以,儘管杜邦在全球範圍內正在進行一場大裁員(四月,杜邦宣佈裁減2000個工作職位),卻計劃在中國繼續發展新的投資項目。3月,杜邦宣佈與旭化成公司 (asahi kasei)合作在上海附近建立一家各佔一半股權的企業,生産塑膠製品。這使杜邦今年在中國的投資穩步增長至1億美元,與去年基本持平,而其在中國的投資總額則達到了7億美元。

    至於杜邦對湖北龍雲蛋白廠的收購,由於中國政府不斷放寬政策規定並改革法制體系的做法,而愈發顯得切實可行。中國希望外資更加迅速的涌入可以緩解國有企業內部的經營困境。杜邦在與當地經營夥伴的合作事項上顯得相當靈活。“有人説在中國入世之後,合資企業將逐漸消失。但是我們並不這麼認為。”布朗先生説。

    如果説有一家西方公司對中國一直情有獨鍾的話,那非杜邦莫屬。該公司早在1860年便開始發展在中國的業務;但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裏,杜邦離開了中國市場;1984年,杜邦故地重遊。總的來説,杜邦堅持在中國經營自己熟知的商品,也就是説:建築化工用品、用於行動電話的聚酯薄膜以及用於牙刷的尼龍毛等等。

    隨著中國財富的增長,杜邦已經逐漸將出生於美國的品牌移植到了中國。“‘萊卡’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吳家威(音)説,吳先生在上海多姿多彩的南京路上擁有一家服裝店,出售含有杜邦製造的化學材料的運動服裝。在中國的南方城市深圳,杜邦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改變炒鍋的合成比例,以更加適應中國媽媽使用,因為中國媽媽揮動鏟子的力度要大於美國的家庭主婦。為了令自己的名字在中國更加地響亮,杜邦公司在一月份投資130萬美元與中國一家最成功的足球隊簽訂了三年的贊助合同。

    1999年,杜邦斥資19億美元成功收購德國赫司特集團(hoechst AG group)下屬的賀柏茲公司(herberts),而該公司在中國擁有四家合資企業,所以杜邦得以借此機會一舉跨入中國的汽車彩漆行業。此次的收購行動不由得讓人記起杜邦在20世紀初期的名頭,那時,它正是世界汽車噴漆以及打光行業的龍頭老大。

    但是,布朗先生在之後曾經關閉了兩家經營不善的中國工廠。“就像肯尼羅傑斯的歌中所唱道的那樣,‘我們知道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放手時莫遲疑’。”他説,“我把這當成是海外投資最基本的一個商業原則。我們慶倖杜邦以一種很平和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公司的前進步伐有條不紊。”那就是,在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汽車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杜邦最一反常態的行動就要數對雲夢蛋白廠的收購,雲夢只是一個擁有50萬人口的小城鎮,城鎮四週為綠油油的菜地所圍繞,而且在與國外投資者的合作上,雲夢地方政府毫無經驗而言。杜邦希望這一收購行動可以和1997年耗資15億美元對聖路易斯“蛋白科技公司”的收購行動相媲美。

    杜邦對全球蛋白市場有著相當樂觀的預測,儘管西方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為本國農産品提供了厚厚的保護壁壘,但是杜邦仍然有信心使中國成為世界食品供給中心,並且令中國的農産品達到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的規定標準。

    除了對杜邦公司的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外,此次收購行動還向全球的跨國公司揭示了一個紮根中國市場的新思路:深入內地。雲夢的政府官員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蛋白廠在食品領域內根本就無法和杜邦相提並論。“我們了解杜邦多過杜邦了解我們,”在雲夢蛋白廠做了八年廠長的王萊元(音)説,“我們學杜邦學了那麼長的時間,努力使自己達到他們的標準。但是,遺憾的是,我們最終功敗垂成。所以,當時我們一直在考慮:是否真的需要保留這個廠子來維持這裡的就業。”

    按照與當地政府達成的協議,杜邦可以根據自己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需求量而隨意從當地採購。(有數據表明中國市場在五年內的市場值將達到1億美元。)同時,杜邦從原來的270名職工中裁員10%,但是為保留下來的職工增加20%的薪金。同時,該公司還要在其他方面提高職員的生活環境,比如把工人每天在工廠食堂的伙食標準平均提高50美分,以及張貼宣傳安全作業的標語等等。此外,杜邦還為該廠派遣了一名美國工程師以規範産品的香味(減少豆香)和顏色(提高乳色度)。

    39歲的王先生仍然坐在廠長辦公室裏,不過,他已經是在為杜邦工作了。“王先生的身上有很多與我們共通的品質和個性,”布朗先生説,“的確,他長期處於國企的經營氛圍中,但是他是一名真正的企業家。當我們最初考察雲夢廠時,我們便認定王先生是我們不可多得的財富。他就是那種我們急切需要的職員。”

    在這場人事風波中倖存下來的王先生説,自己接下來的目標相當明確:“我要成為中國食品産業中最成功的人,我相信,我能夠與杜邦一起實現理想。”

    中國網2002/6/11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