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揚子河上的明珠煥發新光芒  

    英國《衛報》2002年6月5日文章:常州:揚子河上的明珠煥發新光芒(作者:約翰吉爾汀斯/常州)

    常州人無不自豪的稱自己的家鄉為“長江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倒不是因為這座城市的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是因為它的強勁的“綜合經濟實力”。

    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上集中了全中國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個佔地180萬平方公里的沖積平原在目前國內最富裕的地區中排名第二。在長江三角洲之上,有不少人們耳熟能詳的著名城市,其中以蘇州、無錫、揚州和常州為代表。這些城市的工業化進程從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她們逐漸擺脫了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模式,成為中國國內頗具影響力的鄉鎮企業中心城市。

    木工出身的企業家車健新(音)是常州市內最著名的人物之一。20年前,在兩三名學徒的幫助下,車健新開始自己製造傢具,並很快贏得了第一筆收入。之後,車健新迅速意識到“未來的商機在於推銷適合大眾口味的傢具品牌,而不是一味的生産”。

    “和西方人相比,中國人的購買欲更強。我們喜歡為自己的朋友、孩子,特別是妻子買這樣那樣的東西。”

    如今,車健新已經在北京、上海以及其他中國大中型城市擁有若干家超級市場,專門銷售來自香港或者歐洲國家的高檔品牌傢具,而在所有經他名下的“紅星”公司售出的所有傢具中,只有不到1%的産品是由本公司自己製造的。

    車先生成功創業的事跡是中國20多年來改革開放期間私人企業家在新的市場競爭中取得驕人經濟回報的經典例子。自從中共第三代領導人鄧小平宣稱應該讓一部分人首先富起來,中國就逐漸加大了邁向市場經濟的步伐。

    然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僅僅靠企業家的創業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對於這一點,常州人認識得非常清楚。

    早在改革開放以前,擁有340萬人口的常州市就憑藉其突出的紡織製造能力成為中國東布頗具投資潛力的中型城市。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常州市獲得的年直接投資總額便超過了40億美元,在這些外來資金的支援下,常州市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工業項目全面的綜合性製造基地,其産品從能源轉換設備到家用電器無所不包。

    為了保持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常州市政府決定建立一個長江南部規模最龐大的專業人才集散地。到2010年底以前,位於常州市南郊的大學新城將建成並投入使用,該大學城能夠容納10萬名在讀學生,其間包括6所大型的專業技術院校,專門培養包括電腦、社科、文教等各類複合型人才。

    大學城的設計者之一趙偉強(音)表示:“(新的大學城)是常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社建工程。我們希望它能成為常州市未來工業發展的戰略資源基地。”

    教育部門出身的常州市副市長周亞宇(音)也表示:“我們必須培養大量既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又受到過良好素質教育的複合型人才。”

    縱覽整個常州,新鮮的時代氣息已經滲進了市民們的生活起居。天寧寺是市中心區域內唯一的古代建築,這座修建於19世紀的寺廟舊貌仍在,為常州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色彩。在天寧寺的後面,一座反映常州市時代追求的高塔正在施工。這座建設中的高塔總共13層,高108米,竣工之後將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塔。

    用作修建該塔的3800萬人民幣由海內外各界人士集資而得,其中最主要的捐資者大都來自台灣。人們相信,這座世界第一高塔的建成將會有效的促進常州市的旅遊業。

    常州市的市區被京杭大運河一分為二。正是這條古代運河在若干個世紀之前將商業繁榮帶到了這片富饒的土地。早年的攝影師們有幸用鏡頭記錄下了大運河上船隻頻繁往來的繁榮景象,如今,仍有不少常州人懷念當年的水運風情。

    經過兩次改造,過去的大運河已經變成了寬敞的現代化水道,平均寬度增加了40米左右。改建大運河的副總經理李小明(音)表示,拓寬後的大運河能夠確保500噸級的大型船隻通航。

    如今,3000多萬噸貨物每年途經大運河抵達常州:大小駁船沙沙的鳴響時刻不停,孩子們在甲板上嬉戲,男人們負責駕駛,女人們則熟練地打著手勢,指引船隻的航向。除了沙土、水泥以及其他一些大件貨物之外,途經大運河的還有鋼材以及一些過於大型而無法空運的電子設備。

    根據官方統計,在340萬常州市民中,僅有四分之一居住在城區。過去,市區周邊地區的常州人往往被稱作農民,而今,他們大都成為了當地企業的正式員工,每天過著上班族的生活。

    在常州,中國城市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從市區驅車到位於郊區的新華村,沿途都是規劃整齊的綠化帶,臨近新華村,玫瑰花壇點綴著道路兩旁,好一幅叫人賞心悅目的畫面。

    新華村擁有人口8100名,它實際上是由三個小村落于去年聯合而成的新社區。目前,生産家用電器的常州市長恒集團負責代替村政府管理新華村,公司的總部甚至佔據了村黨委分支機構的房子。

    在新華,只有5%的土地仍然用於農業。長恒集團的辦公室經理張健華(音)表示:“現在的常州郊縣人已經不再願意從事農業生産。”

    其他的農業用地被徵用作為綠化區,增加當地的綠化面積,推更換林的工作解決了500個村民的就業問題。

    新華村半數以上的居民(3800名)在工廠內工作,除他們之外,另外還有1200名外地人在此地的工廠就業。他們的月平均收入在1千元人民幣左右,不少職工自己購買了摩托車用以代步,經理一級員工的年收入能夠超過5萬元人民幣。

    常州市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形勢喜人。在中國廣袤的內陸地區,如何有效引導市場經濟模式的建立,發揮市場因素的作用仍然是一個需要解答的問題;而在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人們所面臨的則是如何保持運作良好的經濟模式,邁向成熟的市場經濟。

    中國網2002/6/10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