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中國的繁榮是假像?-中國之聲  

    新華社:中國何時成為世界第一?剖析“中國統計水分論”

    中國統計存在水分,這個原來由學者研究提出的“一家之言”,卻被一些西方公眾傳媒廣泛傳播,不能不讓人問幾個為什麼?在世界發展史上,每當一個大國崛起之時,國際上總會産生種種議論、猜測、疑慮甚至擔心,這是屬於情理之中的事。中國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國力迅速增強,在全球範圍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並不足為奇。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關於中國問題的較大爭論有過四次。第一次是1994年,美國世界經濟研究所布朗提出“誰來養活中國人”,引發了一場大爭論;第二次是1992年以來,國際上泛起一股“中國威脅論”,已經直接影響西方大國的對華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開始出現的“中國崩潰論”,無限放大中國目前經濟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得出草率的結論;第四次則是這次的“中國統計水分論”。

    這些爭論,有的純屬學術範疇,有的則帶有國際政治角力的背景,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用哪種眼光來審視中國的發展,有一個基本事實不容忽視,這就是在近年來世界上發生的各種危機面前,在中國自身宏觀經濟運作面臨諸多深層次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不但沒有衰退和崩潰(按照國際上某些“專家學者”的描述,中國經濟應該崩盤不止一次兩次了),反而保持連續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國際上確有不少人心存“中國是不是太好了?好的簡直不能讓人相信”的疑問,但疑問歸疑問,壞的事情在中國確實沒有發生。更令人們想不到的是,美國學者布朗“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話音剛落,才短短的幾年時間,中國的總理已經在為糧食賣不出去而發愁了。

    20世紀後20年的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西方媒體如此關注中國GDP?在外界面對中國崛起的複雜心態下,人們應當如何冷靜地判斷自己的國力國情?

    如何判斷中國在“大國俱樂部”的座次

    前美國總統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曾説:“我認真閱讀了可以得到的大量關於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前景的文獻,又與中國人打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交道,我相信,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從一個顯見的基本事實出發:即中國國土廣袤,不容忽視;中國歷史悠久,不容藐視;中國雄心勃勃,不容我們對其想當然。中國這個主要的古老文明國家,作為一個民族國家,保持著獨特的歷史延續性,有世界20%的人口。同時,在過去兩百年中蒙受的(在許多情況下是真實的)恥辱而造成的民族不滿情緒,以及日益增長、甚至達到自負程度的自信,驅動著中國,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地區性角色,儘管目前其實力尚不足以挑戰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甚至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優勢。”顯而易見,中國不再是一個讓世界可以忽視的國家。特別是20世紀後20年以來,中國綜合國力的急劇增長,已使世界大國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綜合國力通常是指一個主權國家所擁有的各種力量的有機總和,其內涵包括人口和自然資源,以及各種“硬實力”和“軟實力”。綜合國力中的硬實力主要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

    對19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麥迪森曾組織專家運用購買力平價方法進行過比較精細和全面的定量測算,其研究成果發表在麥迪森著《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一書中。

    根據這項測算,在GDP總量方面:1820年,中國高居世界首位;當時西方最發達的國家英國位居世界第四;居第二、三位的是印度和法國;中國GDP佔世界總量的28.7%,印度、法國、英國加起來為26.5%。

    1995年,中國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居世界排名榜首;居第三、四位的是日本和德國;中國GDP佔世界總量的12.9%,少於美國的20.3%,也少於日、德之和的13.5%,比1820年時的比重下降了15.8個百分點。中國從1950年的2.9%提高到1992年的8.6%,百分點增加近兩倍;同一期間,中國GDP佔世界總量的比重,從1950年的6.25%提高到1992年的12.9%,百分點增加一倍。美國的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一是在1895年,即中國在甲午戰爭中丟失台灣之際。日本的GDP總量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是在1968年,即中國“文化大革命”達到高潮、繼“大躍進”之後國民經濟再一次負增長的年份。在1995年到199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和德國。

    這裡需要特別説明的是,麥迪森等學者的以上結論,是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結果。目前在國內還沒有認同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方法。對中國到底排在世界第幾的位置,中國認可的看法是世界第六經濟強國。

    不過,對中國在“大國俱樂部”中的座次,國際上還有另一種極端的看法,即“中國只是二流國家”。美國的《外交事務》雜誌在西方外交界、政界和智囊界頗有影響。原載該刊的“中國只是二流國家”一文的作者吉拉德謝格爾,是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他寫道:中國重要嗎?否。這不是一個愚蠢的問題,而是一個沒有被人們充分思考的問題。對這個佔世界人口1/5國家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力量,人們予以過高的評價。這似乎有點奇怪。充其量,中國只是一個嫺熟外交舞臺藝術的二流國家。它卻使我們心甘情願地相信其影響力非常強大。事實上,最好把中國視為一個僅僅在理論上存在的強國。

    在相當大程度上,此文代表了西方持鷹派立場的中國問題專家對於中國的國際經濟、軍事和政治地位的看法。

    中國何時成為世界第一

    在知道中國的“尺寸”是多大之後,無論是第六還是第七,或者是第二,接著,國際上許多學者或政治家關心的問題就是GDP的增長率。道理似乎不複雜:多年以來,中國GDP增長率高於美國,如果現在中國與美國有差距,只要保持增長率高於美國,總有一天是可以超過美國的。顯而易見,美國人關注中國GDP增長率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在推算:中國何時變成世界第一大國?麥迪森教授與任若恩教授在1998曾合作撰文,認為假定中國經濟增長率保持在7%,而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維持在3%,中國將在2015-2020年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經濟強國。

    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閻學通説:崛起中的新興大國的綜合國力提高速度快於其他強國,很容易引起其他強國特別是霸主國家的警覺。世界大國如何對待新興大國的崛起,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決定的。由於各國的利益不同,與崛起國的關係不同,因此他們對新興大國崛起的態度也不同。如果崛起國能與多數世界強國維持友好的關係,那麼其崛起的政治環境就是有利的,否則是不利的。因為,如果較多世界強國共同遏制新興大國的崛起,新興大國的崛起目標就有可能被扼殺。即使不被扼殺,也會給新興大國的崛起帶來極大的困難和障礙。全球面對一個國家的崛起,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中國並不是首例。但是作為中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的崛起,與其他國家確實不同——人類第一次面對擁有這麼多人口的國家的崛起。美國經濟崛起時只有3000萬到4000萬人,日本也只有1億人。而中國有13億人。如何認識又如何與一個新興大國打交道,成為一些國家對華政策,以及應對更直接的政策的困境選擇。中國目前面臨的就是這樣的現實。

    無論“座次”怎麼排解決國內問題仍為首務

    任若恩教授説,一些國際政治家堅持“中國威脅説”,但是現實是中國距離威脅別人還有很遠的距離。外國人看中國,往往看宏觀指標。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問題及挑戰是很多的。

    他認為有四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第一,中國帶著65%的農業人口是不可能繼續往下走的,因為農業發展的潛力是有限的,因此,要依靠城鎮化、工業化。加上城市本身的失業問題,如何轉化這麼大的農業人口,我們至今還看不到完整、系統、有效的解法。第二是社會保障,目前僅僅在這麼小的覆蓋範圍內有這麼大的資金缺口,如果考慮到覆蓋農村,困難是難以估量的。第三,商業銀行的一堆壞賬,如果解決不好,就是潛在的危機。加上中國參加WTO,銀行感受到巨大的壓力。第四是關於財政赤字,目前在引用國際上的概念以及安全系數,認為尚無風險。但是若考慮到中國的豁免債務是很多國家沒有的因素,分析商業銀行壞賬窟窿的最終承擔者是政府的因素考慮進去的話,再看政府的長期負債,不能不保持一個清醒的態度。

    所以,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一定會把主要精力繼續放在解決國內問題上。

    新華社2002年05月07日


[爭鳴]中國的繁榮是假像?(續)
[爭鳴]中國的繁榮是假像?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