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美政策逆轉與中國戰略抉擇  

    四月四日,總統布殊發表演講,在譴責巴以雙方的同時,強烈要求以色列撤軍,支援對巴勒斯坦收復失土有利的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和平協議,美國中東政策發生歷史性逆轉。

    這個政策是在危機中作出的﹕以色列侵略者全面進攻,屠殺巴勒斯坦民兵與平民百人以上﹔中東危機令美國股市下滑、油價上漲﹔美駐歐洲、阿拉伯國家的大使館發出「將被襲擊」的緊急警訊﹔美衛星探測到敘利亞軍隊大規模調動。白宮驚呼「形勢幾乎失控」。

    據四月十五日《時代週刊》披露,決策當時,美國白宮出現「邪惡陣營和善良陣營」的激烈對峙。總統以下的決策四人中,強勢鷹派人物、軍工産業代表、防長拉姆斯菲爾德,「兇暴地」堅決支援沙龍,揚言把戰爭打到底,主張立即擊斃阿拉法特,儘快發動「滅伊戰爭」﹔鮑威爾則始終支援建巴勒斯坦國,對新伊拉克戰爭持反對態度。這次爭論中,鮑威爾先獲得賴斯(平時「黑人叔叔」鮑威爾只能獲得她決策支援率的四成),然後得到了副總統切尼的支援,四票爭得了三票。於是布殊拍板,美中東政策劇變。決策中,鮑威爾少數族裔的寬宏視野發生了關鍵作用,切尼在關鍵時刻的轉態,來自布殊讓他訪問中東遊説「攻伊」碰壁的酸苦經驗,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圖謀亦暫告一段落。

    須要指出的是,西方親猶太勢力的御用文人和專家的兩項創造正在漸漸露出馬腳。一是「文化衝突論」,現在已掩蓋不了侵佔他人土地造成中東危機的事實。在巴以衝突中,巴人婦女自願充當人肉炸彈,從巴方來看,這本身是一種反抗侵略的正義抗爭。

    二是「幻影戰略」(TheStrategyBasedonIllusions)。猶太裔戰略家以及以色列在國會的遊説團體,歷來把以色列説成是美國在中東戰略利益的代理人和樞紐,這種「幻影戰略」主導美以關係五十年。顯見,在龐大財力、學術和媒體的勢力下,謬論會變成「真理」。但更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美國民主制度中非民主的運作害了美國,以色列的侵佔是美國的禍源。如果美國繼續支援以色列,將會製造更多的奧沙瑪.拉登。

    即便以色列停火並全面撤軍,要達成美國現在傾力支援的阿拉伯聯盟和平建議,也是艱難重重。因為這項和議的關鍵是以色列必須讓二十一萬本國公民撤出他們侵佔的西岸巴勒斯坦居民點和退還東耶路撒冷。布殊政府頭痛的事還在後面,四月五日披露的美國陸軍高級軍事研究院相關報告指出「以巴維和,美國需兩萬精兵」,而傳統基金會專家則研判認為﹕「美軍將腹背受敵,攻美的將是仇美的巴勒斯坦極端分子以及將嫁禍於人的以色列情報局。」顯然,中東的現狀和美國的難處,給聯合國的國際維和部隊帶來機會。

    在這樣的時刻,中國必須抓住戰略時機,在聯合國以及外交上採取主動態勢,提議要求聯合國向巴勒斯坦派遣包括中國為主要力量之一的美、歐盟、俄羅斯等國參與的維和部隊,提升中國維持和平的國家形象和國家威信,這不僅使得以色列、巴勒斯坦及阿拉伯國家獲得和平,也體現中國戰略實力和把握戰略機會,更是幫助美國免除兩難的困境。以北京派駐東帝汶維和警察的優異表現來看,中國維和部隊不會使世界和平力量失望。

    江澤民訪德國、利比亞及伊朗等國,一方面是在布江會談以來的逆勢産生挫折感後的強勢表現,也有抓住歐洲大經濟板塊龍頭的意圖。二十一世紀歐盟的龍頭將是德國,而不是法國和英國。美國商會的經濟戰略專家威爾拉德.沃科曼(WillardWorkman)去年就指出,美國與中國合作,將把經濟競爭的「強勢球踢還給競爭對手歐盟」。可以説,中國在國際經濟戰略大板塊的競爭中的關鍵作用剛剛開始。中國在內政上要加強宏觀國家安全機制,並啟動真正的民主化進程。而胡錦濤的訪美,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漸趨務實派的美國副總統切尼了解新領導人開放精神以及和平統一的決心。胡訪美雖不能期待有大成果,但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將會使美中關係獲得緩和。

    對於布殊總統與鴿派勢力來説,真的要與巴勒斯坦人「化敵為友」,就要落實阿拉伯聯盟的和平提議,將美國從反恐戰爭的沉重負擔以及新戰爭的迷思中,擺脫出來,推行慈善的具有悲憫情懷的國際保守主義,將中東以及敵對力量和阻力變為合作的動力和助力。如此,才能使美國保持上坡的趨勢,真正贏得世界自由與和平。 (作者湯本﹕美國PRI亞洲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美國克萊蒙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亞洲週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