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紹興古縴道
    縴道,顧名思義是架設在水面上,由一座座石頭橋連接而成的水上通道,既可以揹縴行舟,又能躲避風浪。因多為官府出資修建,亦有官道、官塘之稱。

    多少次漫步在紹興華捨得古縴道,品味古縴道無限的風韻。前幾次曾為古縴道荒廢而嘆息過,今天我再一次踏上修葺一新的古縴道,除感謝紹興有識之士對恢復古縴道的功績外,還多了一層歷史的回歸感。

    紹興古縴道位於浙江運河紹興段的河面上,舊時西起錢清江,途經湖塘、阮社、柯橋、東湖、皋埠、陶堰、東關等集鎮,東至曹娥江,全長75公里。據《越絕書》記載,出紹興東廓門至曹娥江段浙江運河,是古越時期就已形成的“山陰古水道”。到西晉時,會稽時期史賀循又主持開鑿了從紹興西廓山至蕭山西興的浙江運河西段,至唐元和十年(815年),現東觀察使孟筒又大規模疏浚浙東運河,由於河面寬,舟行方便,河堤早已成為人們行舟揹縴的通道。但因土堤縴道並不堅固,“聚雨輒頹”。到了明弘治年間,山陰知縣李良改用堅硬平實的大青石鋪砌縴道,“自虹橋達錢江,亙五十余裏,塘以永固,田不為患”。清康熙年間,山陰庠生余國瑞也捐資倡修,數年竣工。此後又多有修繕。

    今日修整後保存最完整的柯橋至錢清這一段。這一帶的縴道,順著運河,時而一面臨水,一面依岸,時而兩面臨水,平鋪水中,宛如一條飄帶,蜿蜒伸向水天極目之處。古縴道的路基,是用石條砌成的一個個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與墩之間,石板一塊連著一塊,架起了水上平橋。據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縴道橋碑記》稱:自阮社鄉太平橋至湖塘鄉板一帶的縴道,就有橋孔281個,可見工程之浩大。由於古縴道貼水而過,上面可以行人揹縴,遇到風狂浪急時,它又仿佛是中流砥柱,抵消風浪對船隻的撞擊。古縴道在向前延伸中,不時地會出現一座座橫跨運河的石梁橋或石拱橋,但見橋上行人,橋下揹縴,舟行畫裏,人在鏡中。

    “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紹興縴道不僅構思奇妙,建築精巧,而且造型優美,富有詩情畫意,在國內絕無僅有,因而備受中外遊客和影視工作者的青睞。一批以魯迅作品為題材和反映紹興風土人情的影片,如《阿Q正傳》、《祝福》、《舞臺姐妹》、《琵琶行》等,都曾在古縴道拍攝外景,現在,紹興古縴道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偉放)

    浙江日報2003年1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