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忠:大峽谷裏的掌旗人  

    雲南省怒江州瀘水縣秤桿鄉雙奎地村傈僳族黨支書胡興忠在任職的10年間,勵精圖治,將所有心血放在提高群眾的生活水準上,他説:“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就應該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日子好過了,老百姓也才會有盼頭。”

    怒江州位於雲南的西北部,居住著傈僳、獨龍、怒族等少數民族,因境內有世界第二大的峽谷而聞名。新中國成立前,這裡還處於結繩記事、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末期。改革開放以來,當地的生産力還是很低下,經濟滯後,生活也相當貧困。雙奎地村的傈僳族群眾多年來居住在半山腰,而田地卻在江邊,生産生活十分不便。胡興忠提出了“山頭搬山腳”的設想,即將住在山區、半山區的群眾搬到公路、江邊一線居住。

    為了爭取上級部門對村內異地搬遷的支援,胡興忠連日奔走于州、縣之間。1999年6月的一天,正下著毛毛細雨,他開車到搬遷地考察,誰知因極度疲憊,他和車一起翻倒在淺灘。此時他已多處受傷,腳趾嚴重骨折,眼看就要被滔滔江水吞沒。胡興忠回憶説:“當時想到老百姓搬遷問題沒有解決,不能就這麼死了,硬是從破碎的擋風玻璃處爬出來,剛爬出,車子就被江水沖走了。”

    正是他堅持不懈地努力,“山頭搬山腳”工程啟動了,可是當進入建設最關鍵的時候,因資金緊缺,工程全線停工。胡興忠毅然決定將自己價值10多萬元的空心磚全部賒給那些困難的鄉親們建新房,於是20多戶農戶高高興興地按期搬進新居。到現在為止,雙奎地村已有212戶1146人搬進新房,開始了新的生活。雙奎地村“山頭搬山腳”村內異地搬遷的成功做法,被上級領導稱為“雙奎地模式”而在全縣推廣。

    住房的問題解決了,胡興忠開始考慮如何發展生産,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1995年,他針對雙奎地村的現狀,提出了“以加強農業基礎為重點,以水、電、路建設為先導,以依靠科技提高農民素質為突破口,以脫貧致富為目標”的發展思路。他鼓勵群眾“學科學、用科學”,並帶頭示範摸索,讓全村1350畝水田全部推廣科技種田,糧食産量有了大幅度增長,每人平均有糧和每人平均收入位居全鄉各村前列。86%的群眾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他帶領群眾開挖自把、籽子低等水渠共1.26萬米,改善灌溉面積400多畝,解決了500多人、1600多頭牲畜的飲水困難;他組織群眾集資1.47萬元,爭取有關部門投資8萬元,架通了長達6600米的輸電線路,解決了全村12個村民小組1000多人的用電問題……看著日子一天天變好,許多年過半百的村民拉著胡興忠喜極而泣。

    今年1月,怒江州村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全面鋪開,胡興忠組織黨員、村幹部認真學習,並描繪出雙奎地村未來5年的發展藍圖。他説,要帶領群眾在山頭養萬隻山羊、在山腰種萬畝漆樹、在山腳養萬頭肥豬,建設産業千萬元的村辦企業,讓雙奎地村的群眾真正過上好日子。

     新華網 2002-06-30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