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範疇的擴大運用(理論創新系列之四)   
李忠傑

    在新形勢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突出地提出創新的要求,並且把它從最初的科技領域擴大運用於黨的建設和各項事業中。這既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新要求,也是對我們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一個重要貢獻和發展。

    一、把“創新”範疇首先用於科技領域

    創新,作為一個普通的名詞,久已有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一般使用在技術以及科學領域。近年來,人們也逐漸用於體制改革的領域。作為一個具有指導性、方針性的要求和範疇,從鄧小平到江澤民,在使用過程中,逐步擴大了它的內涵和外延。

    鄧小平的全部思想中,都貫穿著創新的精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大力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究其內涵,可以理解為包含有創新的要求。至於“創新”這個範疇本身,在《鄧小平文選》三卷中,一共使用了四次。一次是講引進技術上的創新,一次是講文藝創作,還有兩次是講勇於創新的精神。但對創新的內涵,都沒有展開。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不僅首先在科技領域擴展了“創新”這個範疇的內涵和外延,而且突出地把創新問題置於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上。

    從1989年開始,江澤民同志從如何對待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角度,逐步地提出科技創新的問題,要求我們既要積極吸取世界各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先進成果、先進經驗,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又要注重“從我國實際出發,進行消化、吸收、提高、創新。” 要“逐步建立引進、應用、推廣、創新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科研機制。” 到1993年,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提出了如何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技術創新體制的關係問題。

    1995年,江澤民同志在中央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鮮明地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這裡的創新雖然仍然是從技術的角度講的,但把創新提到如此高的位置,還是第一次,表明我們對於創新的作用和意義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

    此後,江澤民同志從不同角度進一步論述了創新的內涵、地位、作用和意義。創新的範圍,從技術的層面進一步擴展為“技術創新”、“科技創新”、“知識創新”等一組概念。同時還相應地提出了“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人才”、“國家創新體系”等要求。他強調:“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産業化。”“可以預料,二十一世紀科技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産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標誌,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如果不能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創新”成為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要求

    2000年6月,江澤民同志在考察甘肅、寧夏工作時,再一次擴大了創新這一范疇的外延,把創新問題從科技領域進一步擴大到了體制、理論領域以及其他方面。他明確指出:“創新,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及其他創新。”“二十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與我們不斷進行的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等分不開的。”

    對體制、科技、理論三大創新的內容,江澤民同志作了明確的界定:“我們進行體制創新,就是要不斷完善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各方面的體制。”“我們進行科技創新,就是要使科學技術成為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我們進行理論創新,就是要使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

    隨著創新內涵、外延的擴展,創新問題與黨的建設和黨的各項事業更加緊密地聯繫了起來。江澤民同志在原先強調“靈魂”和“動力”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創新,也成為堅持和實踐“三個代表”的前提條件。江澤民同志要求,全黨同志都要把堅持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當作自己的職責,“集中全體人民的智慧,共同研究和回答關係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新的重大戰略問題,保證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真正做到‘三個代表’。”

    2001年3月1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還與理論創新相對應,提出了“實踐創新”的概念。他強調:“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改革和建設任務艱巨繁重,客觀實際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腳踏實地,開動腦筋,充分發揮歷史主動性和革命創造性,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經驗,努力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三、在創新中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

    實踐證明,創新範疇,不僅適用於科技領域,而且適用於黨的建設和黨的各項事業。江澤民同志提出創新“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充分説明瞭有沒有創新精神,對於保持黨的生機和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和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中國共産黨在歷史和現實中的進步作用,根本上就在於,它能夠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忠實地完成時代賦予的任務。走在時代前列,就要密切關注和研究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不斷地解決歷史提出的任務和課題;就要根據當時的國情和條件,把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制定符合於實際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堅定不移地維護和堅持被實踐證明是科學的理論和政策,同時,又要不斷地探索尚未知曉的規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所發展,有所前進。黨要走在時代前列,創新的精神和態度是不可缺少的。沒有創新,就會陷於停滯和僵化;沒有創新,就找不到解決新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沒有創新,就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甚至會被時代所淘汰。

    面向新的世紀,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們黨的建設遇到了許多新的課題。如何在社會經濟成份、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和就業方式日趨多樣化的情況下,改進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如何適應社會運作機制的變化,改進黨的活動方式和領導方式?如何保證全黨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統一和堅強團結?如何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如何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建立黨的組織,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領導?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我們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創造性的精神和態度,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框框來套現實,而只能從實際出發,大膽地進行探索和創新。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提出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研究新的情況和新的實踐,解答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提出的重大問題,把現代化建設和黨的自身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江澤民同志所體現和要求的,就是一種求實的態度和創新的精神。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勇於探索,勇於創新,我們黨的建設就一定能不斷得到加強和改進,我們黨就一定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為中央黨校校委委員、科研部主任)

    中國網 2002年4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