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龍頭爭霸戰  
梅子

    2月1日,備受矚目的第五屆正、副“立法院院長”選舉結果揭曉,國民黨籍的王金平以破紀錄的218高票實現連任,國民黨、親民黨兩黨共同推薦的國民黨“立委”江丙坤最終以9票之差過關。此一結果將對日後台灣政局發展産生較大影響。

    選情變幻莫測

    “立法院”龍頭之爭向來是“立院”改選後的首出重頭戲,由於此次“立法院”呈現四黨不過半的態勢,在無一黨具有獨自奪下正副龍頭的實力下,此次選舉顯得格外多變難測。

    王金平左右逢源但壓力重重。廣結善緣、為人圓融的現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由於身為國民黨副主席、與李登輝關係匪淺,加之在處理朝野紛爭時深得陳水扁的倚重及信任,因而成為泛藍、泛綠兩大陣營都能接受的最佳人選,各黨都傾向支援王金平續任。但王金平也集各方壓力於一身,右邊是親民黨不斷施壓國、親合,左邊是民進黨和臺聯黨隨時準備翻盤。泛綠軍先是期待他加入“國家安定聯盟”,接著寄望他全力運作泛藍軍讓出“副院長”,最後則要求他暗助民進黨的“副院長”順利過關。而泛藍軍為了“綁”住王金平也動作頻頻,親民黨並傳出不排除自推正、副“院長”人選的説法。夾在兩大陣營之間,王金平只好以“這次自私一點,要自己選”的公開説法,選擇兩邊不得罪,但這又讓各方都對他的“忠誠度”疑心重重。

    “副院長”竟逐激烈且扣人心弦。相對於“院長”選情的單純,“副院長”選情反而是一夕數變,並逐漸演變成朝野對決的態勢。民進黨內部意在“副院長”的人選眾多,雖然最後由陳水扁屬意的新潮流繫領導人洪奇昌以1票之差擊敗福利國的蔡同榮,但已造成黨內的不和。而泛藍軍則一直在要不要合作,是“國親配”還是“國國配”等問題上徘徊,最後幾經密會才決定共同推薦江丙坤搭配王金平出馬競逐。“王江配”出臺後,引起國民黨本土“立委”的反對,明確表示這一票“投不下去”,加之國民黨為避免朝野對決升高而影響王金平的選情,只以推薦而非提名方式推出江丙坤,沒有了黨紀約束,更增添了選情的不確定性。

    選舉結果一夕數變由綠翻藍。“王江配”出臺後,泛綠軍幾經推演,最後仍決定在“院長”部分支援王金平,“副院長”則全力護送洪奇昌。為策反“藍中帶綠”者,泛綠軍私下動用各種手段,包括砸下金錢、釋出行政資源,但往往綠軍前腳才出,藍軍後腳就跟進,雙方搶人搶成一團。在2月1日當天,當“院長”選舉結束後,一直將正、副“院長”選舉脫鉤處理的國民黨突然祭出黨紀,強力指示不支援江丙坤的黨籍“立委”,包括投廢票者,一律開除黨籍,並由黨主度連戰親自坐鎮監督,加之國民黨在投票時採取全場盯人監票的戰術,以致“副院長”選情一夕變色。原本預期可能以些微票數領先的洪奇昌,在第一輪投票中以108比111票輸于江丙坤,在第二輪投票中更以106比115,以9票之差落後江丙坤。

    經過2個月的激烈爭奪,“立院”龍頭爭霸戰最終在驚濤駭浪中塵埃落定,“王江配”在外界一片不看好,甚至認為是“不可能成功”的情況下意外勝出,這將對島內政黨重組及朝野互動産生較大影響。

    藍綠對決激烈

    從朝野各黨高度動員、傾巢而出,李登輝、陳水扁、宋楚瑜、連戰“四大天王”全面介入的態勢來看,這次選舉已非單純的“國會”龍頭之爭,而是被賦予高度的政治象徵意義。

    泛綠軍意在斬斷連宋合。對泛綠軍而言,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讓陳水扁在2004年順利連任,而民、國、親三黨維持“不等邊三角形”的態勢最符合泛綠軍的整體利益,因而必須切斷連宋之間的緊密關係,打破國親合作的現狀。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民進黨一開始就定調,只要“副院長”,“院長”可以禮讓王金平。具體原因在於:一是民進黨要強拿正副“院長”,推出一組人馬和泛藍軍激烈對決,勢必逼使國親合作支援王金平,而王金平也將打破原先的平衡作法,站到宋楚瑜這一邊,促成泛藍軍整合,讓下屆“總統”選舉對決情勢提前形成。二是民進黨研判國民黨不可能正副龍頭都要,民進黨身為“國會”第一大黨,只求一席“副院長”相當“合理”,如果國、民兩黨最終達成“國正民副”的默契與理解,這將使國民黨在日後的“立法院”運作中傾向泛綠軍,使“國會多數執政聯盟”成為既成事實。因而對民進黨而言,泛藍軍確定合作之後,已經不只是正副“院長”選舉的問題,而是“多數執政聯盟”與“在野多數聯盟”的對決,民進黨不得不將“副院長”選舉拉高到政黨對決的層次。

    泛藍軍防堵陳水扁得利。為了避免“國、親分裂、陳水扁獲益”,泛藍軍的主要目標是努力排除黨內雜音,維持在野結盟的基本盤優勢,國、親兩黨最終推出“王江配”的原因在於:一是國、親兩黨高層擔心,在扁、李力挺王金平後,如果王金平于連任之後,身不由己地往泛綠軍靠攏,在日後的“立法院”議事中,對國、親兩黨都不利。二是國民黨擔心,如果名分上不稱“國、民配”的王金平和洪奇昌雙雙取得成功,則王金平有可能成為“扁李”默許下的“立院院長”,一些離心離德的本土派“立委”有可能全面倒向泛綠軍,最後迫使國民黨在“國會”中順著泛綠軍的邏輯運作,使國民黨成為“國民配”中的“民進黨尾巴黨”。三是親民黨從一開始“靜觀其變”,到積極推銷在野合作,到宣稱支援“國國配”,拉攏國民黨內本土派勢力,主要在於防堵“國民配”實質形成,避免國民黨內部勢力向民進黨靠攏。故親民黨不斷向國民黨施壓,指出如果國、親兩黨無法“在形式上完成合作”,不僅兩黨選後聲言要建立的“朝野政策協商機制”將胎死腹中,而且在民進黨追討國民黨黨産時,親民黨也未必站在國民黨這邊等等。

    由於朝野各黨都從2004年的“總統”選舉來考量正、副“立法院院長”選舉,以致這場選舉最後演變成了一場朝野對抗、藍綠對決、“連宋聯軍”挑戰“扁李同盟”的選舉。

    朝野對峙初定

    “立法院”龍頭選舉是去年底“立委”選後朝野之間的首次交鋒,泛藍軍一舉囊括正副“院長”,牽動了未來朝野政黨勢力消長並將影響政黨間的合縱連橫。

    激勵泛藍軍整合。係出同門的國、親兩黨,雖然一直存有“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共識,但在去年底的縣市長及“立委”選舉合作中,大多以“高層有意、基層無心”收場,這次國、親兩黨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卻能同心協力扳倒泛綠軍,的確讓泛藍軍陣營士氣大漲,認為年底的北、高兩市的選舉以及2004的“總統”選舉,都可循此模式進行。兩黨不少人士認為,此役的政治意義證實在野黨只要合作就有實力,兩黨在日後的選舉中一定要整合,不僅北高兩市選舉應如此,2004的年的“總統”選舉也應如此。但是北、高兩市及2004年的“總統”選舉與“立法院”龍頭選舉所牽涉的利益完全不一樣,兩黨能否完成合作還有待觀察。

    國、親兩黨雙贏。一是連戰在國民黨內穩住了領導地位。國民黨最後推出“王江配”,甚至不惜祭出黨紀“保江”,賭注不僅是連戰個人威望,更是國民黨內部的分裂。“王江配”勝出,不僅證明連戰所堅持的泛藍軍合作路線有擊垮“扁李結盟”的能力,連戰在黨內備受挑戰的地位也得以鞏固;黨內一些立場遊移的投機分子的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國民黨再度分裂的危機得以緩解。二是親民黨雖沒有撈到任何職位,甚至折損了1名“立委”,但親民黨成功搗毀了民進黨和國民黨離心分子于正副“院長”選舉中組成“執政多數聯盟”的計劃,在最後關頭傾全力確保45席全力挺江丙坤,讓國民黨欠了一筆“人情債”,在國親兩黨談北高市長或“總統”選舉時,爭到了更多的談判空間,並以此役為參照,贏得了支援者對“國親合”的肯定。

    民進黨內部矛盾浮現。此次“立院”龍頭選舉是在陳水扁強力介入,甚至發出“只能贏不能輸的”的動員令下進行的,但最終仍以敗北告終,使黨內不滿之聲高漲。陳水扁上臺以來,視黨內派系于無物,在前不久的“內閣”改組中,黨內毫無置喙餘地,令各派系極為不滿,陳水扁欽點的洪奇昌在黨內假投票中僅以1票之差、未過半險勝;陳水扁所屬的正義連線形同分裂,分成“保皇派”與“非保皇派”;陳水扁與謝長廷因黨主席連任問題關係緊張;陳水扁的嫡系人馬陳其邁在接下來的“立院”黨團三長的選舉中落敗等等,都是陳水扁上臺以來,民進黨人士積壓多時不滿情緒的發酵。

    “國安聯盟”幾成空話。去年“立委”改選後,為避免國民黨分裂壯大親民黨,陳水扁並沒有乘勝追擊成立“國安聯盟”,此次“立院”正副龍頭改選主要寄望國民黨本土派“立委”叛將歸附,但在國民黨祭出黨紀後,除了零星幾票跑票,民進黨的策反行動幾無成效,這也使得“國安聯盟”日後籌組的困難度加大,尤其在陳水扁將新“內閣”定位為拼經濟、拼政績的“選舉內閣”後,其啟動“國安聯盟”將激化藍綠對決、朝野對抗,風險太大。為此陳水扁只能伺機而動。

    “立法院”龍頭爭霸戰最終在藍綠對決、朝野對抗的緊張氣氛下落幕,選舉激情過後,一切又將回歸“立法院”四黨不過半的基本政治現實,龍頭爭霸的結果顯示,朝野對峙的局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不管陳水扁願意不願意,其施政多少還是要看一看在野的國、親兩黨的臉色。

    《台灣週刊》2002年第7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