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回顧——兩岸經貿篇  
王建民

    2001年,兩岸貿易受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增幅減緩,但臺商對大陸投資持續增加,區域佈局有新的調整,經貿往來與合作範圍擴大。臺當局在多種因素考慮下,對大陸經貿政策進行了較大調整。

    兩岸貿易繼續增長

    2001年,受國際經濟大環境不佳及台灣對外貿易大幅衰退的影響下,兩岸貿易增長出現低增長,但由於台灣外貿大幅下跌,因而使得台灣對大陸外貿的依存度有較大上升。

    依大陸統計,2001年1-10月,兩岸貿易總額為261.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6%。其中,對臺出口40.6億美元,下降2.6%;從臺進口220.9億美元,增長6.1%。依台灣統計,2001年1-9月,台灣對大陸出口137.7億美元,衰退10.7%,自大陸進口42.6億美元,衰退7.8%,對大陸貿易順差達131億美元。其中第三季度對大陸出口58.5億美元,對大陸依存度達20.9%,首次超過20%;台灣自大陸進口比重為5.3%,首次超過5%,均創歷史最高。

    在貿易産品結構方面,台灣對大陸出口前五大産品分別為電機設備、機械用具、塑膠、鋼鐵、人造纖維絲與工業用絲織物,其中電機設備佔出口總額的50%;自大陸進口居前五位的産品分別為電機設備、機械用具、礦物燃料及礦油及其蒸餾品、鋼鐵及玩具運動用品等。其中前三類進出口産品相同,但集中程度不一,台灣對大陸出口高度集中少數産品,上述五類産品約佔80%左右;自大陸進口較分散,上述五類産品約佔60%左右。另外,大陸輕工産品即玩具運動用品首次進入台灣從大陸進口的前五位。

    臺商投資發生變化

    2001年,臺商對大陸投資仍保持較高增長,投資區域與産業結構有所調整。依大陸統計,1-10月,新批准台資項目3312個,較上年同期增長36.97%;合同台資53.2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1.4%;臺商實際投資額為23.9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37%。依台灣統計,1-10月,台灣“經濟部”核準對大陸投資金額23.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15.6%。

    臺商投資地區有所變化。一是長江三角洲投資量大大超過珠江三角洲。前10月,臺商對江蘇省投資佔51.81%,廣東省為28.2%。二是對福建投資比例有所回升。1-10月,福建新批臺商投資項目404個,合同利用台資8.7億美元,實際到資4.3億美元,分別增長23.5%、71.1%與15.1%。其中,1-10月,臺商對廈門投資項目與合同台資金額分別為227個與10.4億美元,首次超過香港,升居廈門市境外投資第一位。三是臺商對山東省投資顯著增加。1-9月,全省新批准臺商投資項目231個,實際投資額3.5億美元,佔全省累計實際利用台資總額的10.3%。四是京津地區投資大型化。其中台灣鴻海集團以在深圳投資的富士康集團名義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12月初簽署協議,計劃投資10億美元,興建佔地80萬平方米的富士康科技工業園。五是對西部地區投資考察活動顯著增加,一些大企業也開始進行重點佈局,如台塑集團下屬的南亞公司在重慶投資1億美元,設立南亞塑膠(重慶)公司,臺元紡織與新疆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6億美元的投資意向。

    在投資行業方面,仍以電子電器業為主,前10月佔45.1%;其次為基本金屬製造業與化學製品製造業。其中,台灣高技術産業的核心半導體産業掀起投資大陸的高潮,除台灣兩大半導體産業龍頭之一的聯電集團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及臺積電開始在大陸佈局外,其他不少知名半導體企業紛紛在大陸投資設廠或合作。

    隨著臺商對大陸投資的增加,大陸逐漸成為台灣在海外的生産基地。根據台灣“經濟部”估計,2001年,台灣島內電子零組件産值估計為6847億元新台幣,臺商在大陸的生産值約為6000億元新台幣,已接近島內産值。其中在2001年,台灣lcd監視器外移大陸的迅速最快,在大陸生産比重由2000年的1%上升到29%;桌上電腦大陸生産比重由45%上升為47%;主機板機由9%上升為16%;光碟機生産比重由78%上升為91%。

    民間金融保險往來增加

    2001年,兩岸金融保險業往來與合作取得較大進展。

    首先是兩岸保險業合作起步。2000年底,台灣當局開放台灣保險業與證券業赴大陸設立辦事處。2001年初,大陸方面正式批准台灣國泰人壽、新光人壽與富邦産險在大陸設立辦事處。兩岸在保險業管理人才方面的合作擴大,大陸早已從台灣引進管理人才加盟,目前加大引進。同時,台灣保險業人才也積極尋求到大陸發展。2001年10月,來自台灣130多位保險業精英到北京中央財經大學保險係,學習大陸相關法規,並參加“中國保險經紀資格證書”考試。許多台灣保險業的高級主管,分期分批到清華大學接受有關大陸保險市場制度與法規的培訓。

    其次台灣銀行業爭取大陸臺商融資市場。台灣當局于6月26日宣佈開放台灣金融機構赴大陸設立辦事處,在符合規定的9家銀行中有8家銀行向臺“財政部”提出申請,于9月28日批准。同時,大陸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台灣銀行申請設立辦事處展開審查工作。11月16日,台灣當局又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修正案,即日起開放台灣地區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與大陸地區金融機構及其海外分支機構、大陸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等進行直接金融業務往來。開放業務範圍包括收受存款、辦理匯兌、簽發信用證及代理支付款項等,以便利臺商資金調度。

    再次台灣投資信託業積極進入大陸。台灣投資信託機構突破台灣當局的政策限制,通過海外分支機構進入大陸市場,展開闔作,如怡富投資信託與大陸華安投信共同合作投資成立華安創新基金,建弘投信與大陸中國投信合作創立南方穩健成長基金,景順投信與大陸企業合作成立華夏成長基金。

    民間航運合作取得進展

    2001年,兩岸航運界合作熱再起。8月16日,台灣航勤、中華航空、長榮航空與遠東航空組成的台灣航勤(澳門)有限公司與廈門國際航空港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資2.2億元人民幣,成立廈門國際航空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其中臺勤(澳門)公司投資1.1億元,持股49%。該工程隨機動工,成為兩岸航空業第一個重要合作案。9月5日,延宕一年多的華航公司入股中國貨運航空公司的合作協議案終於簽署,華航將持股25%,成為兩岸航空業又一個重要合作案件。

    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地區直航開通。為了緩解島內民眾要求兩岸“三通”的壓力,製造兩岸關係緩和的假像,台灣當局于2001年元月1日,開放金門、馬祖與大陸福建沿海地區直接通航、通商,後又開放澎湖群島與福建沿海的直接通航。但由於台灣當局開放的政治意圖大於經濟目的及未開放兩岸之間的轉机業務,效果遠不如預期。據統計,到2001年9月30日,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雙向直航126個航次,共運送旅客17438人次,其中福建方面承運13個航次,運送旅客993人次;金門、馬祖方面承運113個航次,運送旅客16455人次。到9月底,進出料羅港與福澳港的船舶420艘,其中第三季度進出港152艘;進出港旅客人數18253人次。所謂“小三通”早已不能適應兩岸經貿發展和人員往來的需求,台灣當局若想通過“小三通”嘗試繞過一個中國原則,以種種藉口千方百計地阻撓兩岸“三通”,只會不利於兩岸經貿的發展。

    在貨物運輸方面,進展更小。金門、馬祖一直無貨物運輸出口到福建沿海,只有福建的沙石等建材直航金門與馬祖。其中第三季度從福建的貨物裝卸量為12938噸,較第二季度增長14%。

    另外,自1997年兩岸實現“試點直航”(台灣稱為“境外航運中心”通航)後,兩岸海上轉口航運穩步增長。2001年上半年,兩岸“試點直航”完成轉机集裝箱運輸895航次,運輸集裝箱24萬個標準箱,較上年同期增長16%。但台灣對“試點直航”規定的“不通關,不入境”的做法不利航商與企業經營效益,籍于現實需要,台灣當局于8月7日核準“境外航運中心”可辦理“海空聯運”業務。這一政策開放後,台灣航運界反應積極,紛紛爭取這一業務。

    在台灣經濟景氣一片低迷,經濟增長率不斷負增長、對外貿易大幅衰退的情況下,唯有兩岸經貿保持著一定的增長趨勢,展望新的一年,臺當局唯有明確回到“九二共識”,才能進一步促進兩岸經貿的發展,緩解島內經濟下滑的壓力。

    《台灣週刊》2002年第3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