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刀斷水水更流
——臺胞到大陸:為感情,還是為生存(摘要)

◎本刊記者 袁紅兵

    歷史的演進,直接或間接引起多次台灣與大陸之間的人員流動。

    1987年11月2日,台灣當局迫於島內輿論和民心壓力,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隨後,臺胞到大陸探親、旅遊、經商、求學漸次熱絡,從而形成了老兵回家、青年創業、返鄉投資等一波又一波“大陸熱”。

    台灣老兵:“想回家,永遠都不會是錯的!”

    1948、1949年,有數十萬年輕人隨國民黨軍隊匆匆潰逃台灣,當年他們天真地以為不久便可以回到大陸,卻萬萬沒有想到一水之隔,卻使他們與家鄉分離數十年。幾十年音信全無的骨肉分離,讓兩岸同胞望穿秋水。

    1987年10月14日,在全國人大《告台灣同胞書》發表近9年之後,國民黨中常委通過決議:“凡在大陸有血親、姻親、三親等以內的親屬者,得登記赴大陸探親。”

    封閉40年之久的大門轟然打開,遊子歸家的腳步幾乎踏平了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據統計,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僅一個月時間,大陸就接待台灣同胞13000人次。白髮的兒子尋垂垂老矣的母親,步履蹣跚的老兵與走時滿頭青絲如縷、如今容顏已老的妻子相識卻難相認。在一聲聲“我要回家”的呼喚聲中,歷經了40年磨難,走時生龍活虎的小夥子回來已是步履蹣跚的台灣老兵,尤其引人關注。

    據台灣有關部門統計,這些台灣老兵中還有約28000人是“孤家寡人”的單身老兵,其中有7000多人近年來已返回大陸定居,圓了“葉落歸根”夢。

    老兵,你在他鄉還好嗎?

    故鄉在山東的臺胞劉先生,已經86歲高齡,講話時操著滿口叫人聽不懂的山東口音,他笑呵呵表示,當年國民黨軍隊敗逃時,他連家眷都來不及帶出,便逃命來臺。來臺後在部隊裏一呆就是10多年,日子就這樣稀裏糊塗過去了。

    而18歲就離開家鄉上海,隨國民黨軍隊四處征戰的臺胞張先生,煙癮很大,一天得抽一盒多,望著手指中夾著的香煙,他頗有傷感地説:“以往只要心情不好想家時,就會點煙來抽,一抽就是幾十年,想戒也戒不掉。”

    對於這些已日薄西山的台灣老兵而言,故鄉往事的記憶並未被歲月消磨殆盡,反而清晰如昨。一談起過去,每個人心中仍存有不可磨滅的無奈與感傷。

    出生在四川的王平有些不好意思説,年青時在大陸,連台灣是圓是扁、在哪個方向都不知道,1948年部隊要到台灣時,長官還騙他們説是要到日本去“玩玩”,而他們這群人也就深信不疑,大家都興奮無比,一路上居然沒有人當逃兵就糊裏糊塗來到台灣。自退伍後,王平就一個人自謀生活,到處做點小零工什麼的,日子雖苦但倒也“安貧樂道”,幾年前才住進了台北的“榮民之家”。

    “以前的日子真是很苦的!”老兵李軍回憶説,以前薪水少,有時當兵的甚至發不出餉,微薄的薪水都捨不得花,有些煙癮大的人拿了錢就急著去買煙,一個月的生活常是“寅吃卯糧”。

    問他們年輕時就單身來臺,往後幾十年又沒跟大陸家人聯繫,在台灣難道就沒有碰上動心或是中意的女孩子嗎?怎麼就不想在台灣成家立業?王平苦笑著説:“動心?你什麼都沒有,拿什麼跟人家動心?”而先前在大陸就有妻有子的李軍表示,那時候一方面是沒錢,另一方面是還惦記著故鄉的老婆、孩子,總以為“老總統”帶他們來台灣只是暫時的,過個3、5年就會帶他們“反攻大陸”,到時候自然可以和家人團圓了,他們賺的一點點錢都不敢花,想帶回大陸給親人們做一些補償,沒想到......

    “死也要將這把老骨頭埋在大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名篇,用來形容台灣老兵們的“遊子悲故鄉”的“望鄉”心態是最貼切不過了。

    返鄉探親的老兵對於歷經數十年滄海桑田變幻的故土,有大喜,也有大悲,但數十年的歲月曆練,已使他們在面對一切變異時,能保持一份淡然、體諒與堅忍。

    臺胞陳先生是1949年從青島港被帶走的,當時他已經35歲,家中3個孩子,老大是個8歲的女兒,老二、老三都是兒子,最小的才8個月。

    陳先生在台灣的部隊裏一呆就是十幾年,退役時已是年過半百的老人,什麼積蓄也沒有,靠四處打工為生。“每天晚上,我翻來覆去睡不著,一閉上眼睛便是老伴拉著3個孩子在村口等我!”

    那時海峽兩岸仍然沒有什麼鬆動。儘管祖國大陸1979年便發佈了《告台灣同胞書》,歡迎台灣同胞探親訪友,骨肉團聚。可台灣當局仍然是一副不理不睬的姿態,要在那個時候回大陸,不僅要冒很大風險,而且,走了就不可能再回來。陳先生當時已橫下一條心,説什麼也要在還能走動的時候回老家去,“説什麼也要將這把老骨頭埋在大陸”。

    1987年元旦剛過,在幾個朋友的暗中資助下,陳先生湊齊了回家的路費,並辦理了旅遊護照。從台北飛經菲律賓,又從菲律賓飛到香港,再從香港轉道廣州,終於回到了離別40年之久的故鄉。

    走時35歲的壯年漢,再一次邁進家門時,卻鬚髮皆白,腰弓背駝。

    “那天走進村子,正好是陰曆的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日子。不斷響起的鞭炮聲使我的腳步踉蹌起來。多久了,我沒有聽到這喜慶的聲音,多久了,沒有與孩子們一起過個開心的新年。”

    這就是家啊,這就是老家,幾十年只有這一刻,陳先生才覺得自己活得像個人,像個真正的人。那一年的春節,是他漂泊40年過得最舒心的一個年。

    老伴這些年來受的苦太多了,她的身體已被生活壓榨得只剩最後一絲氣力,丈夫的回家讓她了卻了最後的心願。剛剛團聚不久,老伴便一病不起,陳先生竭盡全力四處尋醫問藥,也未能挽留住她。第二年的秋天,她便永遠離開了,離開了這個剛剛完整的家。

    因為陳先生是在台灣開放探親前偷偷回大陸的,台灣方面很快將他戶口登出,並把他列入了所謂“通匪”的“黑名單”,並揚言他要是回台灣,會被立即送去坐牢。

    “我既然打算回大陸就沒有想到再回台灣。與其在那個孤島了卻殘生,到不如拼死一試,我當時就是這樣想著一步一步跨過台灣海峽來的。”

    “我想回家,這永遠都不會是錯的。”陳先生用平靜、低沉的聲音講出來的一切,卻有著驚風雨、泣鬼神的感動。

    當然,並非每位回到故土的台灣老兵都能遇上陳先生那樣“美好的結局”,有不少老兵回來後的心情卻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自己仿佛身處時空縫隙一般。

    有的是父母雙亡,有的是妻子改嫁,老兵們當初懷著“不望盼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的心情返回大陸,沒想到回來後他們面對的卻是揪心難受的現實。説到回鄉探親,台灣老兵樊華立刻老淚縱橫,語音哽咽著説:“還説什麼呢,老屋拆了,路也不認得了,連爹娘的墳在哪都找不到,景物全不認得了,看了就讓人難過老半天。”

    “悲莫悲兮生別離”。台灣老兵幾乎都是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拋妻別子離高堂,飄洋過海到台灣。孰料一去40年,回家的路,雲山阻斷,崎嶇漫長,從此他們的生存,不能不在離愁別恨中煎熬;而在老家盼望丈夫兒郎歸來的妻子、父母,不能不望著大海祈禱上蒼,長久地守護著藏在心底的那一份重見親人的希望。

    這是一個歷史的悲劇,一代人負載著金甌殘缺、家庭離散的痛苦。

    在台灣老兵的心裏,大陸的家園永遠是夜裏閃耀著的一盞燈,使他們在孤獨的遠行中還有選擇堅強活下去的一絲希望。家園!家園!在所有的人類詞典裏,只有“家”這個詞的解釋是共同的。所有的人都與“家”有著難以割捨的血緣。幾十年來台灣老兵尋親的腳步匆匆,都是為了那個骨肉團聚的夢圓時分。老兵們與家人暫時的團聚後,仍舊是分離,有的甚至是永別,對於大多數已是耄耋歲月的老兵們來説,只要海峽兩岸不統一,隔海相望而不能團聚的現實,必是他們終生的遺憾,妻離子散的人間悲劇將繼續演出!

    青年創業:是無奈還是希望

    ……

    (全文請見《兩岸關係》雜誌2002年第2期)


上航與台灣航空業者聯手增加航班為臺胞服務
妙手除頑疾 臺胞致謝意
兩台胞心繫北京風沙治理捐資25萬美元營造綠洲
全國臺聯表彰先進臺胞
辦理臺胞落地簽注辦證 廈門已達26萬多人次
臺胞入閩旅遊今年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海南漁民遇險臺胞冒險義救
漳浦烏石媽祖天后宮成為臺胞進香聖地
張銘清代表中臺辦、國臺辦慰問受災臺胞
臺胞贊成統一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定因素
榮成臺胞情係故土
臺兒莊臺胞臺屬投資踴躍
臺胞謝政達在中西部捐建40余所小學
假如臺胞不拜媽祖……
學籍,困擾臺胞的心病
樂不思蜀的臺胞
兩岸愛的接力20小時
——江蘇姑娘接受臺胞骨髓
1500多臺胞談商敘緣
點點思鄉淚 悠悠家國情——讀于秀的《台灣老兵》
《台灣老兵》呼喚人性
海峽兩岸
關注台灣選舉
2001台灣研究報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