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信無法安然 會計業難脫危機夢魘

     根據路透社最新消息,安達信公司首席執行官貝拉爾迪諾20日表示,從安達信為安然所做的財務工作可以看出,安然倒閉完全是由於其商業運轉模式上的失敗。貝拉爾迪諾同時否認安然公司的破産將把安達信推入困境。他説,他不認為安達信公司也完蛋了,安達信仍然在為客戶辦事。此前,晨報記者採訪安達信上海公司時,該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安達信在中國的業務一直正常,鋻於近期媒體的高度關注,安達信稍後將有回應,公佈一些數據等説明其在中國業務的正常開展。

    

    本期採訪專家

    

    李若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兼會計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對上市公司的案例及證券與法律關係有獨特的見解,連續多年發表了數十個國內外頗有影響的案例研究,被公認為案例研究的專家。蔣義宏,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會計與證券市場。

    

    “安然案”後,安達信陷入了信譽的冰窖。而去年中國一系列證券市場的醜聞,也將一些會計師事務所牽連其中。昨日,晨報記者採訪了一直關注此事件的李若山教授。李教授表示,“安然事件對安達信肯定是個很大的打擊,根據美國法規安達信至少需承擔有限民事責任。”其實,在接收記者採訪的專家中,甚至有人懷疑安達信可能會破産。

    

    安然“陷阱”

    

    “到現在為止,安然案件所浮現的細節和事實,並不能判定安達信有做假賬的嫌疑。”李若山教授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安然公司在財務和經營上構建的三件事,卻是會計、審計作業和判斷的三個大難題,安達信深陷其中,也有個中原因。”李教授指的三個難題就是:金融工具、關聯交易、表外融資。“把能源産品(包括天然氣、電力和各類石油産品)‘金融化’,開闢期貨、期權等金融工具,而期權等合約都是將來執行的,或大虧或大盈,這讓會計師去判斷就很難説。”“利用表外融資,安然製造了許多負債而並沒有列入報表,變買為租,變相負債。還有諸多錯綜複雜的關聯交易。”有專家表示,安然是金融創新的巨擘,它所發明的一系列金融工具複雜到令專業人士都未必盡然了解的程度。“然而,經過安達信審計過的報表,安達信就得負責。另外,由於安然與安達信長期的業務關係,至今安然給安達信的業務報酬達5200萬美元,這些因素也使得安達信在審計時有些掉以輕心。”

    

    安達信未來難料

    

    李教授表示,安然事件對安達信的打擊很大,會對中國公司有影響。“安達信是在全球使用同一品牌的整體,按現在的情形看,安達信至少須承擔部分責任,如果安達信在美國受到處理或者要進入民事訴訟,那對中國的公司就會産生影響。”“從處理結果來看,安達信需要做出賠償,但是安然從市值680億美元跌到4億美元,安達信無論如何是難以償付的。而從訴訟過程看,聽證、司法介入、取證或庭外和解等,這個過程估計也要3-5年。”3-5年的“折騰”,對安達信來説無疑就是“噩耗”,甚至有專家懷疑安達信會破産,更有業內人士透露,安達信可能與其他事務所合併。

    

    技術與誠信的困境

    

    “就目前為止所確知的資訊來看,安達信有沒有做假不得而知,而安達信受到的打擊多少是被動的;與銀廣夏事件的中天勤有意識犯錯是有區別的。”李教授表示,“不過,會計事務所必然要處在一個兩難境地:技術和誠信之間的矛盾。”數以億計的股民為了個人的財富都寄希望於資本市場的完美無缺和長期穩定,由此而希望對上市公司的審計也是完美的。“但是,審計不是絕對的保障,查賬只是提高可信度,有些會計資訊也只靠判斷、靠估計。這其中的矛盾就是註冊會計師以及這個行業的‘風險’。”去年,銀廣夏拔出中天勤,以及此前的紅光實業、瓊民源等上市公司製造的一個又一個的陷阱中,註冊會計師不能説沒有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國內的會計仲介遭遇信譽危機;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也曾明確指出,當前我國證券市場資訊披露不真實的問題很嚴重,仲介機構不夠誠信、不夠盡責的比例比較高。而朱鎔基總理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寫了“不做假賬”的校訓,就顯得格外沉重。近期,安然帶出安達信,國際“五大”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也受到質疑。有報道説,安然公司破産後,英美的監管機構目前正考慮禁止會計師事務所向客戶提供管理諮詢服務,如得到落實,此舉會使世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損失最少126億美元的顧問費。“時間、成本以及技術上的制約,任何階段的審計都不是保障。”蔣義宏教授表示,很難通過誠信的壓力來迫使會計師超越成本來查賬,更不必談審計行為中的主動造假。如果説,安達信失足於安然是因為會計、審計技術的不完整,而中天勤案發是因為誠信的缺失,那麼在面對“當你只剩下最後一個客戶時,你是保客戶還是保原則?”的時候,是用技術來掩蓋誠信而造假;還是視誠信為金科玉律?

    

    對中國的警示

    

    在談到安然案對中國證券環境的警示時,李教授表示,“安然案發生後,美國有關機構反應還很及時,這得益於美國在法規、機制上的健全,調查、審訊,甚至司法介入等都可以馬上啟動。而在中國,法規的建設尚在起步,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的上市公司造假的民事侵權訴訟剛剛開始,而且這個規定只是具體的原則,還存有很多的法律真空。”對於技術與誠信的矛盾張力,在中國的證券市場就更加激烈。有證券人士表示,“中國證券市場資訊失真問題的關鍵是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規範,‘一股獨大’不解決,上市公司領導人觀念不轉變,單靠‘五大’也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在整個社會缺乏誠信的環境中,‘五大’很難獨善其身。”提前出版的1月28日美國《商業週刊》發表題為“危機四伏的會計業”的文章指出:安然公司案只是最近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會計災難之一。即使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失誤和醜聞,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律的會計業一直拒絕改革。如今,安然一案不容忽視的影響已使改革勢在必行。拋開對完美的追求,也拋開會計事務所的“獨立性”到底有多大,解決技術與誠信的困境,或許只有成熟的法規。“簡單的一條就是,建立賠償機制,讓造假成本大於收入,”蔣義宏表示。李若山教授介紹,目前監管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建立處罰機制、加大違規成本,二是提高發現造假的概率。李教授表示,關鍵還是第二條,通過民事訴訟來發現違規概率,因為受害人通過維權來要求補償的積極性很高,會比監管部門的監督好得多。李教授甚至表示,只有民事訴訟在證券監督上的完善,中國的資本市場才可能走向完善。

     新聞晨報 2002年01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