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不給大地留疤痕——澳大利亞採礦業環保文化一瞥

李學江

    有位環保學家寫過這樣的名言:“環境,並非是我們從祖輩那裏繼承來可以隨意處置的遺産,它是我們從子孫那裏暫時借用的住所,我們只有代為守護的責任,而沒有損毀破壞的權力。”這樣的環境意識在澳大利亞社會已蔚然成風,尤其是在採礦業中,一種令人羨慕的環保文化已經確立。

    早就聽説在澳洲最偏遠的東北尖角上,有一處世界第二大的鋁礬土礦,於是在飛機下降時,記者便俯身在舷窗上目不轉睛地觀察:但見兩條碧水在一片濃綠中蜿蜒穿行,其間只有一片足球場大小的紅色裸土映入眼簾。難道開採了近20年的鋁礬土礦對環境的破壞竟是如此之小?記者頗有些納悶。來到場部後從介紹中得知,這個礦的年産量達1150萬噸,每年要伐掉500公頃的桉樹林。但由於隨毀隨植,所以對環境並沒有明顯破壞。

    記者乘四輪驅動車前往採礦場的途中注意到,路兩側雖全為桉樹林所覆蓋,但是每一片的高低深淺有所不同,這一片是參天大樹,那一片則是一兩層樓高的中等林帶,再往前卻是只有一人多高的一片新綠,最接近礦場的則是一片赤裸的灰土,推倒的桉樹像收割後的麥捆似的在上面堆積成排。陪同人員講解説,樹高的這片鋁礬土還沒開採過,中等林帶已經開採和復植了十來年,而那一人多高樹苗區則只開採和復植了三五年,灰土地是剛剛清除了樹木,有待近期採掘的地方。

    來到開採現場,記者看到推土機已將一層1.5米厚的褐色表土推往一側,大鏟車正舉起巨臂將約2.5米厚的赤紅色鋁礬土裝入可載重150噸的大卡車運走,最後推土機將把表土重新推回原地,到11月份雨季到來前播下開採前已精心採集的樹種,第二年這裡便會重新長出一片新綠。這樣一來,人們每年看到的裸露土地大約只有1000公頃左右,這就是記者從飛機上看到的那片“足球場”了。礦區有環保部門,專門從事清場前植物種子和幼苗的採集、培育和採後復植。為保證原有植被,開採時並非將原有林木全部剷除無遺,而是在中間保留一條植物走廊,以確保原有動植物能繼續繁衍。

    澳大利亞將礦區復植作為獲得開採權的先決條件,採礦公司不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採後復植計劃,便不可能取得開採許可。澳大利亞礦區復植可分成三種類型:其一是在荒無人煙的最偏遠地區,只要確保採後環境的安全穩定,大體恢復,不留下污染即可;其二是一種普遍做法,即要求恢復原有植被和自然面貌,數年后土著人可繼續他們傳統的林間採集活動,上述鋁礬土礦即屬此類;其三是一種高層次的做法,即創造出一個更加優美的環境。雪梨的奧運公園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一例。

    此外,在澳洲大陸的最西南角的一處金礦,開採時曾清除了數百公頃松林和荒地,經過數年的復植後,現已變成一片濕地保護區:湖水清澈,天光雲影倒映其中;湖畔林木蔥郁,水草豐茂,成了眾多水鳥的繁殖與棲息地。經過檢測,水質、有機物和生物繁殖率都比以前更高更好。這一環保成就為世界所矚目,榮獲世界環保最佳獎。

    澳大利亞的採礦業之所以能夠達到世界最佳環保行為標準,首先是因為立法和審批嚴格。澳大利亞政府于1992年頒布的《國家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了以預防為主的原則,即如出現嚴重或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可能性時,即使科學根據不足,也寧肯不開採;同時要求採礦公司開採前必須作出環境調查,提交環境影響、保護措施和復植報告,並必須同當地社區磋商,不可行者,不予批准。

    澳大利亞企業界自己培育起來的環保文化,也是澳大利亞環保成績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它使環保觀念深入到每個職工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之中,成為一種風氣。

    澳採礦業在環保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主因並不在於其擁有多麼領先的環保技術,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人對生存環境的極度珍愛和對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西澳西北一帶本是亂石壘壘赤地千里的萬年戈壁,但建在這裡的液化天然氣廠仍異常珍惜和保護著這片環境。陪同記者採訪的副總裁蒙提拉指著汽車右前方的荒地説,10多年前初建時,工人曾在這裡建起臨時住房和球場。但工人完工遷走後,磚瓦水泥鋼筋廢料也被全部清走,使之恢復了亂石嶙嶙灌木星布的戈壁原貌。記者現在一點兒也看不出曾有人居住的痕跡。那座鋁礬土礦也是如此,在採礦完成後,一條棄置不用的濱海公路即被剷除平整,植樹種草,與周圍環境重新融成一片。“不為子孫遺後患,不給大地留疤痕”,這就是澳大利亞人的理想與追求。

    (《人民日報》2000年09月05日)

相關新聞

澳大利亞媒體認為中國北京是申奧有力競爭者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