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什節拋柑橘求福氣(圖)

班什狂歡節的盛景

小城班什位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以南約70公里處,人口不過3萬餘人。自中世紀以來,班什以其獨具特色的狂歡節遐邇聞名。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班什狂歡節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並稱班什狂歡節是人類“活的文化瑰寶”。

提前6周開始準備

當地人創立班什狂歡節的初衷是為了在開春之際驅魔打鬼,祈求來年有個好年景。班什狂歡節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間,即行宗教聖灰禮儀的星期三前舉行,從星期日到星期二持續3天。現在,班什狂歡節仍然完好地保留了最初的形式,如化裝遊行、鼓樂演奏等,尤其是狂歡節的核心人物“吉爾”(意為戲班中傻頭傻腦的小丑人物)具有神秘色彩,是班什狂歡節的一大看點。每年狂歡節期間,成千上萬的歐洲人乃至世界各地的遊人來此觀光,為的是一睹“吉爾”的風采。

為了展示班什狂歡節的特點,班什的不少民間團體在狂歡節開始前6周就進行各種準備工作。鼓手排練是項重要內容,平時各團體也組織年輕人定期參加鼓手培訓,學習“班什鼓點”,使其代代相傳。普通的家庭則精打細算計劃一年的開銷,有的錢能省則省,但必須留出錢購置狂歡節的各種服飾,應付必要的節日花消。班什人儘管為狂歡節付出不少,卻樂此不疲,從中得到巨大的精神享受。不少到外地甚至國外工作的班什人,每年都想方設法擠出時間,趕回來參加狂歡節。39歲的菲利普在盧森堡居住,自從10年前離開家鄉班什以來,他幾乎年年帶著全家老小回來參加狂歡節。對他們來説,狂歡節好比是一年中的“第二個耶誕節”。

戴怪誕面具和鴕鳥毛帽子

班什城,也稱“吉爾城”,“吉爾”是班什狂歡節的“象徵與靈魂”。

狂歡節期間,“吉爾”身穿華麗的服裝,頭戴怪誕的面具和昂貴的鴕鳥毛帽子。神秘的“吉爾”在班什人心中擁有近乎“神聖”的地位。班什人以此為榮。每個班什人小的時候,這種榮譽感就開始形成,並成為他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期3天的狂歡節中,星期二的活動最隆重和最熱鬧,這是人們惟一能看到盛裝“吉爾”的時刻。

我曾經兩次親歷班什狂歡節的盛況。激越的鼓點震耳欲聾,響徹全城。城裏的各條街道人山人海,穿著各色服裝的化裝隊伍踏著特製的木鞋,隨著“班什鼓點”和“班什風琴”翩翩起舞。

星期二下午,盛裝的“吉爾”開始向圍觀的人群投擲柑橘,這是狂歡節的高潮之一。全城約有900名“吉爾”,他們人人手提竹籃,不斷地將籃子裏的柑橘拋向人群。據説,這時的柑橘是一種美好的祝福,接到柑橘或被柑橘擊中的人會有好運。此刻,班什街頭好像在下一場“柑橘雨”,遊人為柑橘砸到身上而驚喜,發出一陣陣開心的歡呼聲。四處拋飛的柑橘掉在地上,很多都被人們踩爛了,滿地狼藉,但是沉浸在喜悅中的人們毫不在意。

扮演“吉爾”有3個條件

在班什,不是任何人都能扮演“吉爾”的。誰要想在狂歡節上穿上“吉爾”的盛裝,必須符合3個條件:一是男性,二是比利時人,三是班什的居民或在班什居住5年以上。新人要想扮演“吉爾”,必須由老“吉爾”推薦才能獲准。

當狂歡節中輪到“吉爾”出場時,對“吉爾”扮演者的家庭來説是神聖和莊嚴的一天。全家人淩晨3點起床,等待專人到府為“吉爾”著裝,填充服裝前後胸背部位的稻草,佩戴裝飾。整個過程像宗教儀式,在家中其他成員的注目下完成。女主人含著興奮的眼淚看著家裏的“吉爾”穿好服裝,為他打好最後一個帶結,並端上預先準備好的香檳。

從邁出家門的那一刻起,“吉爾”就不能單獨走動了,必須有專門的鼓手陪伴,踏著鼓點去同別家的“吉爾”會合。“吉爾”的隊伍不斷壯大。

按規定,出了家門的“吉爾”只能或走或站或舞,不能坐著。即使在咖啡館裏,“吉爾”只能站著喝飲料,直到鼓手將他們送回家。回到家後,女主人要像招待貴賓那樣伺候盛裝的丈夫或兒子進餐。(姚立)

戴面具的吉爾

  《環球時報》 2004年2月3日


地球狂歡節開幕 日本與非洲鼓手聯袂獻藝
美國青年興起健康娛樂活動:新時代狂歡
加勒比海島國最盛大的狂歡節(圖)
組圖:芬蘭桑巴狂歡節的狂歡王和王后
50000人遊行 巴西舉行狂歡節(組圖)
阿根廷一年一度狂歡節 性感女郎激情熱舞(圖)
歐洲最大狂歡節開幕 諾丁山令人眼花繚亂(圖)
第38屆英國諾廷希爾狂歡節即將開幕
英國倫敦舉行一年一度諾丁山狂歡節(多圖)
組圖:巴西喜迎狂歡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