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日本:割筷分餐檢疫

     同屬東北亞文化圈的日本,它的食文化可謂中西並舉。兼具中西餐飲特點的“和食”與高級飯店裏的西餐“洋食”並存,“中華料理”(中餐)也是日本食文化的一部分。麻婆豆腐、青椒肉絲、回鍋肉、拉麵、餃子等日本百姓熟悉的食品都取自漢語,豐富了日本人的餐桌。

    到日本旅行的中國人會發現,日餐與中餐是有區別的。總的説,相對於中餐厚重的口味而言,日餐比較清淡。日餐重形,無論食具還是菜肴都做得很好看,如同藝術品;中餐重味,能讓不起眼的原料做出味道鮮美的菜肴。日餐的另一個特點是重視用料與鮮度,菜葉、樹葉、紅薯、南瓜都可做名叫“天婦羅”的油炸物的原料。中國人經常説日本人不顧魚腥、見了生魚片不要命,其實,日本人吃生魚片並不是什麼地方都吃,而且必須要佐以有些像芥末味道的“山葵”或蘸醋才能吃,而山葵據説有消毒抗腐防癌的功效。

    不管是“和食”還是中餐,都離不開筷子。日本人和中國人雖然都用筷子,但因飲食習慣的不同,用法也不同。日本的筷子尖尖的,這是為了適合夾魚。日本餐館裏多用一次性的“割筷”,為的是方便衛生。日本人一般分餐就食,在日本的機關企業裏,有時中午需要聚餐,大家每人一個飯盒,各吃各的。即使宴會場合也是每人一份,端在人們面前。中國人熱情好客,與朋友一起吃飯時有人為顯示真誠與豪放,喜歡往客人碗裏夾菜,用公筷還行,但如果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碗裏夾,從衛生角度看並非合適。分餐就食有利於衛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在日本人的家庭裏,不少場合也是碗筷分用。

    日本人也相信“病從口入,醫食同源”,把食品衛生看作公共行政中的大事。日本的超市裏擺放的肉類、菜蔬、水果必須標有産地。食品包裝上必須寫有生産日期和食用期限,甚至還標有“嘗味期限”,即保證好味道的期限,對過了24小時的易腐食品必須從貨架撤下。

    日本各地的防疫站對公共餐飲場所和供餐部門定期做嚴格檢查。長期在防疫部門工作的日本朋友鈴木先生對記者説,日本對餐飲業人員實行資格證書制度,為獲證書,餐飲業人員必須學習公共衛生學、防疫學等科目。雪印乳業公司是日本最大的乳品加工企業,2000年,該公司大阪工廠生産的低脂肪牛奶引起食品中毒事件,社會輿論群起攻之,該公司一度到了破産境地。另外,日本對小學生實行午餐供餐制度,小學生的食譜是否做到營養平衡要經專家的驗證。取得供餐資格的食堂即使出現一次事故也要被取消資格,永不再用。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大力克服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疾病,是日本推行的“健康21計劃”的重要內容。日本是世界上人口長壽的國家,平均壽命女性居世界第一,男性僅次於冰島居第二位。記者最近就日本的健康問題去了一趟日本最長壽的長野縣進行採訪,發現長壽其實沒有多少秘訣,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普及衛生知識和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孫東民)

    《人民日報》2003年6月


日本推出泡泡糖名片
日本方形西瓜上市(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