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普京改變的俄羅斯(圖)

    


聖彼得堡冬宮正面

    聖彼得堡,這座俄羅斯名城,剛剛經歷了其他城市所無法企及的榮耀。為了慶祝她的300歲誕辰,俄羅斯傾舉國之力大大地操辦了一場。

    俄羅斯花了差不多5年時間籌備,投入15億美元,對市內70多處設施和古跡進行自建城以來最大規模的“整容”。

    而這場慶典已不再屬於俄羅斯人自己,來自全球的44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齊聚聖彼得堡助興,整個世界的目光都被她吸引。

    當地時間5月30日黃昏時分,聖彼得堡上空飄起一場雨,原定在廣場舉行的慶祝活動改在伊莎大教堂,站在這座教堂外的涅瓦河畔,一向表情冷峻的普京説,“這座有著300年曆史的城市邁入了新的發展紀元。”而此刻,在遙遠的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天剛破曉——幅員遼闊、橫跨11個時區,佔世界陸地總面積1/6的俄羅斯,沉浸在對彼得大帝的追憶之中。

    300年前,彼得大帝建造了聖彼得堡,為俄羅斯開闢了向西望的視野和走向強大的契機。這位俄羅斯強人當時説,“設若天假我以年,聖彼得堡將變成另一個阿姆斯特丹。”“給我20年,還你一個奇跡的俄羅斯。”這是普京的承諾。二人多麼相似的語氣。

    今日的盛典,能否成為普京、這個被期待成為彼得大帝繼承者的人,帶領俄羅斯回歸歐洲、回歸世界大國行列的新的里程碑?

    當我們的報道面世的時刻,聖彼得堡的狂歡已漸行漸遠,俄羅斯民族被撩撥起來的雄心將不得不回歸冷酷的現實,重新面對如何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構建起一座可能的橋梁的難題……

    在過去的10多天裏,俄羅斯總統普京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忙碌同時也最風光的人。

    在聖彼得堡——他的家鄉,普京走馬燈似地週旋在各國元首之間,與他們會見、交談、舉杯、參觀故跡、觀看演出。借著紀念彼得大帝和他所建造的聖彼得堡的時機,普京導演了一齣以他本人和俄羅斯為主角大戲。

    然而,斥資15億美元,為一座城市的誕辰舉辦慶祝活動,與普京一貫的務實作風迥異,顯然,他的著眼點不在聖彼得堡。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邢廣程認為,普京舉辦聖彼得堡300週年慶典,第一是為了昭示俄羅斯歷史的輝煌,第二,想通過這次活動為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開闢一個空間,提高俄羅斯的國際形象,第三,展示聖彼得堡和俄羅斯的形象,吸引外資,刺激經濟發展。

    聖彼得堡盛典,是俄國繼紀念衛國戰爭勝利50週年之後,第二次通過一個國內的活動召集到眾多國家的元首。

    在流光溢彩的演出背後,普京的潛臺詞是,相對於3年前那個民生凋敝的俄羅斯,如今的俄羅斯正逐步走出困境、恢復實力,他要像彼得大帝那樣,帶領俄羅斯重新融入西方世界。

    把俄羅斯建設成一個“強國”,正是普京步入政壇以來樹立起來的政治形象所在。

    回歸歐洲

    51歲的普京,出生於聖彼得堡一個冶金工人的家庭,1975年畢業于前蘇聯國立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成長在彼得大帝建造的城市,普京一直將彼得大帝視為自己的偶像。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普京將一幅彼得大帝的畫像挂在辦公室裏。

    在歷史上,彼得大帝當政的年代是俄羅斯正式轉向西方、“打開通往歐洲的窗戶”的開始。重新融入歐洲也是普京上任後確定的既定政策。

    俄羅斯問題專家盛世良説,俄羅斯人一直以“最歐洲化的亞洲人”自傲,同時又深以“最亞洲化的歐洲人”自卑。普京選擇回歸歐洲一方面根源於自彼得大帝以來的歐洲情結,一方面是由於理性地認識到,如今的俄羅斯不是美國的對手,只能通過融入歐洲加強同西方的交流和合作。

    普京最終決定融入歐洲,是經過權衡以後的選擇。在執政初期,普京奉行“歐亞並重”的外交原則,2000年7月,普京在訪問中日朝三國時説,俄羅斯既是歐洲國家,也是亞洲國家。但“911”之後,普京修正了上述提法,2001年10月初他在訪德時明確表示:俄羅斯不是“歐亞大國”而是“歐洲大國”。

    5月31日,在帶領40多位國家元首參觀曾被納粹德國摧毀、如今重新修復的凱瑟琳宮琥珀廳時,普京説:“這個藝術聖殿已成為我們歐洲大家庭新關係的象徵。”在凱瑟琳宮偏殿舉行午宴上,普京再次強調:“就聖彼得堡的歷史和文化而言,俄羅斯明顯地成為歐洲不肯分割的部分。”

    同一天,在康斯坦丁宮舉行的俄羅斯-歐盟峰會上,普京在開幕詞中呼籲打破歐洲國家間的邊界,而這個“自由邊界”歐洲也要包括俄羅斯。

    俄羅斯媒體有分析指出,由於歐盟即將東擴到俄羅斯的大門口,俄擔心會再次被擋在歐洲之外。普京總統可能甚至會尋求在歐盟的談判桌上有一個特別的席位,就像北約——俄羅斯委員會那樣的形式。

    此前,普京曾説過,俄羅斯選擇的道路是“西歐文化的一部分”,“這是我們的價值所在”,“無論我們生活在哪,遠東還是南方,始終是歐洲人,我們將努力留在我們地理和精神所歸屬的地方,如果有誰想把我們從這裡排擠出去,我們將被逼尋求建立聯盟,鞏固自己的地位”。

    千龍網2003年6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