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柏林猶太博物館

     重建紐約世貿大廈,丹尼爾利伯斯金德中標。在此之前,他曾為柏林設計了一座猶太博物館。

    猶太博物館裏,由表及裏,所有的線條、面和空間都是破碎而不規則的,整幢建築幾乎找不到任何水準和垂直的結構。有人説,那其實是一顆被擠壓、拉扯、變形的大衛之星。人一走進去,便不由自主地被捲入了一個扭曲的時空。

    地面層僅僅是三條軸心通道,其一通向大屠殺塔:一扇沉重鐵門後面,是一個陰冷黑暗的狹長空間,微弱的光線從塔頂的罅隙裏透過來,參觀者們被告知在這裡感受大屠殺受害者臨終前的絕望與無助;第二條通道指向霍夫曼庭院,院中傾斜的地面上,四十九個石柱中間栽種著四十九棵樹,其中一棵樹下的土壤來自耶路撒冷,參觀者們被告知這象徵著猶太人向世界各地流亡,而後重新生根發芽;第三條通道指向建築中的其餘樓層,可想而知,那裏展出的是與世界各地的猶太博物館大同小異的民俗風情、苦難歷史、猶太偉人等等。這是三條強勢的通道,帶著咄咄逼人的氣勢,推著參觀者去感受那段已經被譜寫成文成史的苦難。

    但是,這終究不是猶太博物館的全部。

    在某一樓層的某個門口,豎著一個小牌子,曰“通向虛空”。參觀者順著時隱時現的指示牌,穿過一間間形狀各異的房間,一排菱形的小電視螢幕不知在播放些什麼信號,有火焰狀的燈光從隔壁透過來,一切都顯得那麼超現實,夾帶著一點輕飄飄的竊喜的味道。直到參觀者一腳踏進“虛空”。

    “虛空”是一個幾十米高的垂直空間,地面只有狹長的十幾平米,大部分被層層疊疊堆積起來的“面孔”佔據。那些由鐵塊鑄成的一張張圓的、瘦的、大大小小的面孔上,只有眼睛和嘴。所有的眼睛都圓睜著,所有的嘴都大張著。他們仿佛想要吶喊,但聲音被凝結住,被抽走了;他們仿佛想要看清楚,但視線被一層一層新的面孔擋住,只有最表層的那些面孔,他們環顧四週,看見的是參觀者們,與他們對視著。他們一定知道,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參觀者也將用自己的面孔,疊加到這個“虛空”中來,把他們徬徨四顧的目光掩住。

    參觀者沿著小徑從“面孔”邊走過,愈行愈暗,小徑的盡頭是黏稠的黑暗。站在黑暗中,已幾乎看不清腳邊的面孔,能看見的,只是遠處燈光下其他參觀者肅穆的表情。

    在此,參觀者忘記了身在的是“猶太”博物館。

    在此,參觀者不由自主地抬頭仰望,在看不見太陽、月亮、星星的虛空裏,渴望著任何可能的救贖。 門門文(法國巴黎)(摘自《南方週末》)

    《人民日報》2003年6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