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人對美國又恨又愛(圖)

    


     到過沙特、科威特、敘利亞、約旦以及埃及等幾個中東國家後,記者發現中東人的政治意識非常強烈。無論身份高低,每當談及地區形勢等話題時大都情緒激動,表現出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他們痛斥美國偏袒以色列肆意殺害巴勒斯坦兄弟,不滿美國在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存在,尖刻抨擊美國鼓吹的“西方民主”。一些激進的宗教人士甚至向美國發出威脅。

    “請美軍來”實出無奈

    科威特和卡達是海灣小國,地下都埋著豐富的寶藏,在複雜的中東政治中,它們都缺少安全感。於是,它們都接受了美軍基地。科威特自不必説,卡達有美軍中央司令部和規模龐大的烏代德空軍基地。旁邊的小國巴林有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部。但它們一邊接受美國軍事基地,一邊又感到有被這些基地壓著和不得不請美國來擺布自己的無奈。

    美國的中東政策造成了當地人對美國的仇視,這從美國人在當地的處境便可窺見一斑。美國駐約旦大使館被修建成城堡狀,建築物周圍100米內都是空地,高大的圍墻上架著電網,圍墻外挖有深溝,幾個大門口都有約旦軍方的裝甲車把守,約旦人笑稱美國使館是約旦戒備最森嚴的“監獄”。在約旦,凡是有美國人參加的活動,肯定會受到重點“照顧”,當地安全部門都會派大批軍警負責活動的安全。

    在科威特,美國人的地位很高,但卻最不安全。凡是美國人聚集的飯店,安全保衛就最嚴格。記者有一次採訪曾經在美國學習6年的科威特政府官員,他告訴我們説,科威特人對1991年美國人幫助他們解放了國家確實心存感激,“但我要是幫助別人,我是不會要求別人永遠報答的”。科威特人認為,美國人借薩達姆實現了在這裡的軍事存在。

    卡達是比科威特更小的阿拉伯國家,那裏的人對美國人的態度是“眼不見心靜”,只要美國大兵不穿著軍裝在他們眼前晃,他們寧願説卡達沒有美國兵。卡達人把美國在當地駐軍當作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聲稱如果不是阿拉伯世界太不團結,卡達根本不會請美國人進來。

    土耳其人對美國的態度更複雜,在這裡同樣能聽到幾句關於美國的好話,但對美國的反感也是相當普遍的。因為土耳其是個很有分量的地區大國,又有奧斯曼帝國那一段不尋常的歷史,當時俄國都曾經不能拿它怎麼樣,所以,土耳其人對美國的霸道就特別看不慣。土耳其經濟上的問題很多,對美國援助有很深的依賴,但美國設置的種種條件,又讓土耳其人産生要給他們上套的感覺。在國家統一問題上,土耳其人有心口被捅了一刀似的痛,這就是庫爾德問題。土耳其人認為,美國人永遠都會拿庫爾德問題找他們的麻煩,美國對土耳其從來就是又利用又制約的關係。

    庫爾德人同樣不喜歡美國人,他們根本不相信美國會真心幫助他們,他們認為自己不過是美國人手中的玩偶。他們對記者説,美國在歷史上耍過他們好幾回了,從美國那裏得到任何東西都要付出代價。他們無奈地説:在整個中東,所有國家所有人,都是美國戰略大棋盤上的一粒棋子。

    美國惹惱了一大片27歲的埃及計程車司機阿裏的態度反映了大多數埃及人,也是大部分阿拉伯人的觀點:“沒有人喜歡美國人,我討厭美國人的傲慢和自大,他們和猶太人從上個世紀就開始壓迫阿拉伯人。他們應該滾出去!”深受歡迎的“半島論壇”熱線對話節目中常常可以聽到不同阿拉伯國家的老百姓反對美國的激烈言辭。埃及的律師海達爾説:“美國是造成中東地區動蕩不安的根本原因。”

    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也有人推崇當年埃及總統納賽爾致力的泛阿拉伯主義。約旦人馬哈茂德激動地説:“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一個強大的大阿拉伯國家,所有阿拉伯人聯合起來趕走侵略我們土地的美國人!”對此,《金字塔報》主編納菲評論説:“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擊垮阿拉伯民族的意志,分化阿拉伯國家陣營,根據美國的利益重組地區格局。阿拉伯人民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應對這場關於民族存亡的挑戰。”可以説,納菲的觀點代表了目前多數阿拉伯民眾的心聲。

    然而,阿拉伯世界也發出務實的聲音。埃及政論家阿卜迪阿爾海迪在《金字塔報》上指出,當前不是空洞地大喊口號的時候,重要的是阿拉伯人採取靈活務實的態度,在美國一家獨大的形勢下最大程度地獲取國家利益。正在訪問埃及的沙特學者阿卜杜拉也表示,阿拉伯人民此時不應該大罵美國,相反應該同美國合作,利用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為自己建設一個民主國家。儘管觀點不同,但兩派均表示出同樣的擔心:自己的國家最終會成為美國的傀儡,成為美國任意玩弄的獵物。隨著薩達姆政權的迅速解體,瀰漫在阿拉伯人民心頭的除了失望、被出賣和憤怒的情緒外,就是這種深深的擔憂。

    對美國感情複雜

    儘管阿拉伯人的反美情緒到了這樣的地步,但他們還是把美國的政策和美國的社會生活完全分開。很多阿拉伯人痛恨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但內心中卻對美國的文化、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非常欣賞甚至羨慕。在比較開放的阿拉伯國家,好萊塢電影、麥當勞和NBA充斥著阿拉伯社會,一些阿拉伯人邊吃麥當勞邊去參加反美遊行,回家後看完伊拉克戰爭報道繼續看美國大片,這成了目前阿拉伯社會的一大特點。可以説,在阿拉伯人心目中,對“美國”這個國家有一種很複雜的感情,總結起來可以説“又恨又怕又愛”,恨其飛揚跋扈的霸權主義政策,怕其過於強大的綜合實力,愛其高度發達的社會生活。這種複雜感情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阿拉伯國家對美中東政策的態度和立場。

    美國越介入,中東就越亂

    記者接觸到的分析人士,將中東人對美國的普遍反感甚至敵意歸結為以下幾大原因。

    第一是反感美國長期支援以色列,在大是大非上持雙重標準。這是中東人與美國結怨的頭號原因。這一地區的人士認為,以色列幹什麼都行,殺多少巴勒斯坦人都沒事。而反過來,巴勒斯坦人報復一下以色列就是恐怖主義。這是極不公平的。一位對美國抱有好感的科威特記者對我們説:整個中東,人們天天從電視裏看到以色列殺害巴勒斯坦人,天天看到美國在偏袒以色列。阿拉伯人雖有矛盾,但他們畢竟是一個民族。一個人從小就這樣看電視,看了30年,當他長大後,怎麼能不對美國有反感的情緒?這裡很多人認為,沒有巴勒斯坦問題就不會有對美國的仇恨,就不會有拉登出現的社會基礎。他們認為美國已經對這個問題有所醒悟,但目前它進退兩難,既想平息阿拉伯人的眾怒,又不肯改變支援以色列的政策。

    第二,美國介入中東事務已經很多年了,中東不是越來越和平,而是越來越亂。特別是上次海灣戰爭以來,美國在海灣的軍事基地驟然增加,但這裡的問題一個也沒解決,各國的猜忌和矛盾越來越多。於是中東人認為,中東的亂很大程度上是美國造成的,美國人把中東搞得四分五裂,就是為了這裡的石油。他們普遍相信,石油利益是美國追求其他目標的“原動力”。

    “911”事件以來,美國對阿拉伯世界表現出政治上的戒備和文化上的歧視,這加劇了相當一部分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不滿。當地人士説,“美國人因為‘911’而指責全體阿拉伯人,這種政策是錯誤的,是用整個阿拉伯世界來代替了‘基地’組織”。美國攻打阿富汗,打伊拉克,很多阿拉伯人在感情上把這當成了美國對伊斯蘭和對阿拉伯世界的挑戰。

    但在中東知識分子中,對美國的評價並非“非白即黑”,他們往往把美國為這一地區帶來的利益與美國錯誤政策導致的麻煩分開看。對他們來説,如何處理伊拉克戰後問題是考察美國中東政策的又一個重要依據。照他們看,美國解決了伊拉克危機後,在周邊駐軍的理由就不存在了,應主動撤離駐軍。但當我們問“你認為美國可能做到嗎”時,不少人聳聳肩説:“也許做不到吧,我只是希望如此。”

    《環球時報》


戰爭陰雲逼近中東 死海遊人依然不絕(圖)
研究文學比派間諜有效?--中東文學中的拉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