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米勒接受記者專訪:我在伊拉克搞武器核查
陳波

    美國的“攻伊”之戰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目前的焦點問題是,聯合國監督、核查及視察委員會(簡稱“核委會”)是否有必要等到聯合國通過一項新的決議後再赴伊執行核查任務。前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米歇爾聖米勒先生是第一個參加聯合國對伊武器核查的法國人,他曾先後11次赴伊執行核查任務。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聖米勒先生,請他就相關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記者:聽説您是參加聯合國核查任務的第一位法國人。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去伊拉克執行任務的?

    聖米勒:我是主攻核材料專業的物理博士,自1966年進入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軍事應用部後,一直從事核能應用與研究。1991年,我被任命為聯合國對伊武器特別核查委員會委員,開始參加武器核查工作。從1991年至1998年,我曾先後11次去伊拉克,並33次到紐約的特委會總部執行任務。當時的特委會由21人組成,我是惟一一名法國委員。儘管如此,我還是一直以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參加聯合國的核查任務。這可以使我在特委會中發揮同法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外交官不同的作用,我既可以比較自由地表達法國的聲音,也可以將特委會的資訊傳回法國。

    記者:你們的核查工作一般怎樣開展?

    聖米勒:除特委會外,當時可以去伊拉克執行武器核查任務的還有國際原子能機構。一般來講,如果要去伊拉克執行一次核查任務,特委會或原子能機構首先要草擬一個專家名單,在徵求他們各自同意後組成核查小組。一個核查小組一般有15至20人,多則達40人。我們通常從維也納出發,先到巴林首都麥那麥,那裏有一個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基地。由於伊拉克處於國際制裁之中,沒有任何民用航線,我們要坐成員國的軍用飛機或直升機才能到達伊拉克。而且,飛機不能直飛巴格達,我們只能先到離巴格達80公里的哈巴尼亞軍用機場,再改乘汽車進入首都。當天晚上,我們會在賓館裏同伊拉克官方代表召開一個“通氣會”,就核查內容進行交流和討論。我們提出要參觀哪些地方,由他們來具體安排。

    記者:有媒體稱,核查小組在伊拉克的行動受到了許多限制。您個人有何體會?

    聖米勒:坦率地講,我們在伊拉克的核查工作確實受到伊方的嚴密監控,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1991年,我第一次去執行任務,剛下飛機,便有一大堆伊拉克士兵圍了過來,每個核查小組成員身邊都有差不多3名士兵跟隨,寸步不離。他們自稱是為了保護我們的人身安全。

    核查小組同伊拉克部隊之間的第一次嚴重衝突發生在1991年。由於當時的衛星資料顯示,一個名叫阿布卡拉比的軍事基地裏藏有核武器設施,我們便到那裏突擊檢查。根據規定,核查小組在檢查一個新地方時需事先由特委會主席向伊方提出申請,並獲得通行證。我們向阿布卡拉比軍事基地的士兵出示了由伊當局頒發的通行證,卻遭到拒絕。我們勉強進入圍墻,聽到裏面有許多卡車進進出出的聲音。有位小組成員爬上水塔的梯子,想看看裏面究竟發生了什麼,卻遭到伊士兵的鳴槍警示。這樣的衝突往往發生在對一個新地址的突擊檢查中。伊軍的“搬家”能力相當強,往往在幾個小時內就能將一個基地的設備全部搬走。因此,我們不能在同伊官方的“通氣會”上將詳細的檢查計劃和盤托出,而要在執行任務時製造一些“突然襲擊”。比如若要檢查一個基地和途中某處的一個工廠,我們只會向伊方提出檢查基地的要求,等到達這個工廠時,再突然要求隊伍停下來。

    記者:伊拉克官方和許多國際人士認為,前特委會主席布勒特在1998年12月16日向聯合國提交的調查報告有嚴重歪曲事實之嫌,有人甚至認為他是中央情報局安插在特委會的特工,其任務是為美國的導彈尋找攻擊目標。您是否同意這樣的説法?

    聖米勒:布特勒雖然是澳大利亞人,但受美國影響很深。同其前任不同,布特勒的工作方式比較激進,在執行任務中態度很強硬。據我了解,他的報告中與事實嚴重不符的部分是有關對化學物質 V X的調查。 V X是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有毒氣體,只需幾滴便可置人于死地。伊拉克最初承認製造了240公斤 VX,後來又改稱是3900公斤,並強調這些化學物質的存量已逐年減少。為調查伊位克的 V X實際存量,布勒特將含有 V X的一批樣品分別送往美國、瑞士和法國的實驗室進行檢測,但3家實驗室得出的結論並不一致。儘管如此,布特勒仍在報告中稱,伊拉克在大量製造 V X,並將其用在軍事上。其實,布特勒當時拿去化驗的樣品並非取自同一物體,這樣的實驗很難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

    關於1998年那份引起巨大爭議的報告,也頗令人遺憾。特委會的所有報告都應經過各成員共同討論,是“集體創作”的産品,但1998年底的這份報告卻是個例外。我們在報告公佈前甚至根本沒看到報告草案,連布特勒的一些親信也無緣閱讀。它實際上是布特勒的“個人作品”,難怪有人認為報告是美國人寫的。至於布特勒本人是不是中情局的特工,我倒不這樣認為。

    記者:在“攻伊”問題上,聯合國和美國似乎進入了一場“拉鋸戰”。美國表示,一項更為嚴格的新決議是避免下次核查任務流産的先決條件;而安理會大部分國家卻認為,這是多此一舉。您贊同哪一方的意見?

    聖米勒:我認為現有的1284號決議已足以保證對伊拉克的核查工作,沒有必要再通過一個新決議,最多只需對“總統官邸”的檢查方式做些補充説明。

    自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以來,聯合國已在伊拉克問題上通過了多個決議,僅涉及武器核查問題的便有兩個。1991年4月,安理會正式通過第687號決議,就戰爭賠償、武器銷毀和對伊武器生産進行長期監督等問題做出了強制性規定,並成立了特委會。1999年12月又通過了1284號決議,並成立核委會,取代原有的特委會。客觀地講,這些決議和機構的醞釀在相當程度上吸收了美國的意見。如果美國對此還不滿意,那麼只能用政治原因來解釋,而不是技術問題。

    所謂的8處“總統官邸”之爭,並不是新話題,我本人便到薩達姆的一處官邸去過。核查小組在執行任務之初並沒有對接受檢查的地址劃分類別,“總統官邸”等概念都是在1997年後才逐漸産生的。開始的時候,伊官方沒有清楚地説明哪些地方屬於“總統官邸”。1998年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簽署了一項條約,同意考慮讓核查小組進入這些地點,但也沒有説明具體的檢查方式。伊方在這項條約中提出,對總統府實施檢查的核查小組人數應相對較少,除技術人員外,還要有一定比例的外交官。這樣的規定使核查工作難以達到一定的技術指標。我曾經參加過一次針對總統官邸的核查,那更像一次旅遊,我們無法自由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聯合國決議授權我們可以不受限制地對伊拉克的任何設施進行檢查,但我不知道美國人為何總在總統官邸問題上糾纏不休。很難想像這樣的地方能夠發展什麼核武研究,最多是儲藏一些武器。對於整個核查工作來講,這並不具備實際意義。相反,這也再次説明,美國現在考慮的是政治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記者:從目前各方的較量來看,天平似乎正逐漸朝美國一方傾斜。核委會主席布利克斯在不久前的維也納會議結束後曾表示將在兩周內向伊拉克派遣核查小組,但經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説服”後,又公開表示願意等聯合國的新決議下來後再發“令牌”。您認為美國人在攻伊問題上能走多遠?戰爭是否在所難免?

    聖米勒:我是個技術專家,不便對政治問題做出判斷。我只想表達一個意思,如果有美國人的飛機炮彈在身後,核查小組的成員即使能返回伊拉克執行任務,也會惴惴不安的。雖然美國飛機的轟炸目標通常很精確,但誰也不敢保證沒有走火的時候。我的一個同事以前在伊拉克執行任務時,就碰上了美國的炸彈。我雖已退休,但仍有可能受到核查小組的邀請。不過,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我是不願意去的。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0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