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婦女千方百計要生聾孩子  

     2001年11月22日,在美國一個叫作貝塞斯達的小城裏,沙倫杜切斯諾在助産士的監護下,在家裏順利産下一個漂亮的男孩,沙倫給他取名叫高文。小手、小腳、小指頭、小指甲……該有的這個新生兒好像一樣都不缺,只是他對周圍的環境似乎毫無反應,助産士對高文的母親説,他安靜極了,幾乎不哭叫。

    事實是,這個男孩先天雙耳失聰,數月後的檢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對絕大多數父母來説,這是很痛苦的,然而這麼不幸的殘酷事實卻讓沙倫欣喜若狂。一個聾孩子!這正是她夢寐以求的理想寶寶。沙倫杜切斯諾是何許人?她為什麼會有如此讓人不可理喻的想法?

    一對媽媽兩個聾兒

    沙倫杜切斯諾今年30多歲,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不同於常人的是沙倫是個同性戀者和聾啞人,而且與她生活多年的坎苔絲麥卡洛也是一個聾啞人。一直以來,沙倫與她的女伴想有自己的孩子,男孩、女孩都無所謂,但一定得是聾孩子,與她們一樣。小高文讓她們第二次實現了願望。高文的姐姐傑海茵今年5歲,幾乎沒有聽力。兩個孩子的父親是沙倫的一個好朋友,他的家族有五代耳聾史,正因如此,兩個女子要求這個朋友提供精子。此前她們曾在一家對公眾開放的精子庫裏尋找適合她們理想孩子的父親,她們希望自己的後代是沒有聽力的,但在精子庫裏沒有為聾啞人設置分類。

    高文出生後,華盛頓郵報的女記者莉薩芒迪偶然得知這件事,於是對這對同性戀者進行了數月的採訪,詳盡報道了她們的生活和對後代的期望。這個故事一經披露,在全美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正常聽力的許多讀者在驚詫之餘表示十分不解。怎麼會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先天失聰?一個生命怎麼能在毫無自主意願的情況下被安排成終生殘疾?

    “這確實是一個十分罕見的案例。”德國海德堡大學人類基因研究所所長克勞斯巴特拉姆教授認為,通常情況下,如果父母想進行早期干預,都是想方設法要得到一個健康的寶寶。所以一旦發現有問題,他們可能就去墮胎,更有人為了得到完美無缺的孩子,會想到克隆人,或在試管裏“調試”出理想的孩子。現代醫學面臨的問題是,在經過早期診斷後,什麼樣的殘疾是可以承受而無需終止妊娠的,何時終止妊娠是符合人類倫理道德界線的?相形之下,父母早期干預的目的是為得到一個先天有缺陷的後代,確實匪夷所思。

    寂靜世界的“文化認同”

    但是在沙倫杜切斯諾和坎苔絲麥卡洛看來,她們希望要個聾孩子的願望是極為正常的,她們並不認為沒有聽力是一種殘疾或者説醫學上的缺陷。對她們來説,沒有聽力是一種“文化認同”,她們都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她們是屬於“失去聽力社會團體”中的一員,這個社會團體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她們的活動中心在美國的蓋勞戴大學,這是世界上惟一一所為失聰者設置的高等學府。

    就在這個大學裏,兩個女子相識並逐漸成為這個特殊社會團體的成員。通過因特網,聾啞人可以毫無障礙地相互交流,他們的成員因此遍佈全國。

    不獨在美國,在歐洲的一些國家,聾啞人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他們不認為自己是社會邊緣群體,而是社會的特殊團體,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肢體語言。這種文化認同是如此強烈,以至像沙倫和坎苔絲這樣的聾啞人希望自己有聾啞的後代,分享他們的社會環境,將他們的文化傳統繼承下去。既然沒有聽力在他們看來根本不是殘疾,他們的觀點與有聽力的人自然大相徑庭。傑海茵和高文的母親因此對社會對她們的指責毫不理解。她們覺得這場討論根本就缺乏對聾啞人的基本認識,對他們的批評完全是無的放矢。

    小高文其實並非完全喪失聽力,他的右耳能聽到75分貝以上的聲音。如果進行早期強化訓練,小高文可以恢復一些聽力,但是他的母親並不打算這麼做。她們説,他以後可以自己決定,是否進入有聲世界。她們的女兒傑海茵曾經試用了一個星期的助聽器,但是傑海茵最後還是決定回到自己的寂靜世界去。沙倫的聽力甚至比她的孩子們更好一些。兒時她曾能聽到45分貝以上的聲音,她也接受了強化的聽力訓練,因此她現在還能開口説話。儘管如此,沙倫和坎苔絲堅持認為,沒有聽力並非是一種缺陷,她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生活的不便。

    誰能體會孩子的心境?

    對大多數人來説,一對女同性戀者通過朋友幫助要實現她們當母親的願望,這無可厚非。希望找一個英俊聰敏的男人作孩子的父親也是人之常情。但沙倫和坎苔絲對自己的寂靜世界是如此滿足,以至“設計生産”出聾孩子來分享她們的世界,這確實超越了常人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線。

    有人指責沙倫和坎苔絲過於自私。為滿足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兩個幼小的生命一生的殘疾。如果説沙倫和她的女友認為沒有聽力是一種文化認同,那麼試問有哪一個有聽力的人願意失去聽力而爭得這種認同的權利呢?對於這樣的指責,沙倫和坎苔絲既不理解也無動於衷。沙倫和坎苔絲都曾經就讀于普通的中學和大學,在那裏她們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陌生的世界,直到她們進入失去聽力者社會團體,她們才體會到被理解和接納的快樂。有一天她們的孩子高文和傑海茵會長大。他們會有和媽媽一樣的想法嗎?他們的生活會幸福嗎?現在誰也無法預料。(趙丹鷹)

    《生活時報》2002年8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