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練攤莫斯科 汗水與淚水相伴  

    大批從事中俄民間貿易的中國商人進入俄羅斯大約有10年時間了。10年光陰在人類發展史上只是短暫的一瞬間,但在中俄民間貿易史上卻是舉足輕重的,它的背後灑滿了汗水甚至淚水。

     “一隻螞蟻”

    長期生活在莫斯科的中國人多是中俄民間貿易的商人,尤以“練攤者”居多。他們通過專門的運輸公司運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緊俏貨運來。他們不再打“遊擊戰”,而主要集中在“一隻螞蟻”市場等地售貨。“一隻螞蟻”是中國人根據“伊茲邁伊洛沃”市場的俄文發音給它起的別稱,倒也符合商人們整日辛勤勞作、努力掙錢的特點。

    位於莫斯科市東北部的“螞蟻”市場是個綜合性市場,中國人在這兒佔有幾個區,經營的商品種類豐富,服裝、鞋帽、小百貨……應有盡有。夏天,連應季的苦瓜和空心菜都可以在這裡買到,這在夏天短暫且少雨、大陸性氣候的莫斯科是非常罕見的。

    “螞蟻”市場外觀上很像中國的大型集貿市場,頭頂上是透明的塑膠棚,長長的通道裏滿眼是密密匝匝的貨、摩肩接踵的人。冬季,商人們在這種半戶外的環境售貨,飽嘗寒冷之苦;夏天,塑膠棚內熱浪滾滾,悶熱難當。

    創業艱難

    相比西歐、美國,俄羅斯的市場顯得稚嫩而不規範,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來俄淘金的中國商人大都文化素質不高,所以生意場上風險不斷。我常聽説中國商人的貨被俄羅斯稅警封倉甚至強行拉走,有時説是手續不全,有時連個正當理由都沒有。貨主只有趕緊掏錢了事,免得耽誤太多的時間貽誤商機。如此一來,俄羅斯警察反倒嘗到了甜頭,三天五天一查,讓中國商人苦不堪言。再加上黑社會的騷擾,他們每年不知要多花多少冤枉錢。

    更讓中國商人發愁的是,俄羅斯市場的變幻不易把握。由於市場不規範,多數俄商不能按國際慣例以信用證方式進出口商品,所以商人們都在莫斯科存倉批發,一手交錢,一手提貨。如果貨物暢銷,貨主當然笑逐顏開;可萬一商品滯銷,每天的倉庫費、攤位費、員工費就夠貨主受的。

    現年30歲的莫斯科立洲公司董事長董先生是由“倒爺”成長為一名成功商人的。1993年,他辭職來到莫斯科,做成的第一樁生意是不起眼的50件皮衣。一年後,他轉而搞批發,公司也很快初具規模。他目前在國內已擁有3家服裝加工企業,旺季時每月銷售幾萬件服裝,公司流動資金超過千萬美元。

    但俄羅斯官方並不十分鼓勵中國民間商人到他們這裡來,因為目前在俄的中國商人大多來自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和東北農村,很多人小學都沒有畢業,根本不具備促進兩國貿易朝正規方向發展的能力。雖然中俄目前每年的民間貿易額近百億美元,但俄方認為“國際倒爺”起家的貿易沒有前途,影響正常的中俄雙邊貿易,必須加以限制。因此,俄方已表示將加大對在俄中國商人的居住、工作、經商證件的檢查力度,希望一批中國商人離開俄羅斯。

    生活單調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接觸了不少做生意的中國人,談到日常生活,他們異口同聲地説非常單調,是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沒有機會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

    莫斯科有幾大中國人聚居區,如“河北樓”、“老索口”等,多數“練攤兒”的中國人都住在這裡。一是因為房租便宜;二來這些地方安裝了衛星天線,可以收看國內電視臺的中文節目;三是週末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打打麻將。而且,這些地方有到市場的班車,對於幾乎每天淩晨四五點鐘要去提貨的人來説,這點便利也很重要。

    莫斯科是高消費城市,餐廳、娛樂城、俱樂部消費貴得嚇人,再加上語言不通,華人們只好把活動範圍縮小到中餐館等中國人開的服務設施。而一旦有空,麻將則是他們最好的娛樂方式。

    在採訪中,很多商人對記者説,真想把生意轉到國內去。可説得容易做來難,常年在俄羅斯這樣不規範的市場上工作,幾乎不懂國際通行的貿易規則的商人們,在中國國內或者其他國家的市場也難有競爭力。而且,他們對新興産業和高科技領域幾乎一無所知,這意味著在國內重新開創事業難上加難。

    看著這些商人因超負荷操勞而過早衰老的面容,聽著他們講起離家在外的種種艱辛,我為他們感到難過。我真誠地希望這些商人在俄羅斯的日子天天平安、幸福!

    新華網 2002年8月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