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歌劇院坎坷波折的誕生史(圖文)   
夢夢

    

    兩年前的雪梨奧運會,使國人對澳洲有了更多的認識,而雪梨歌劇院的壯麗雄偉則更是讓我們神往不已。它是澳大利亞表演藝術中心,又稱海中歌劇院,佔地近2萬平方米,三面環海,建築的最高點距海平面60米,相當於20層高的大樓,門前大臺階,寬90米,桃紅色花崗岩鋪面,據説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室外臺階。主體建築採用貝殼結構,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拼成10塊貝形尖頂殼。外表覆蓋著105塊白色和奶油色的瓷磚。音樂廳、歌劇廳連同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基坐上,各由4 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其中3塊殼頂面海依抱,1塊背海屹立,其造型新穎奇特,外形宛如一組揚帆出海的船隊,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灘上的大貝殼,與周圍的海上景色渾然一體,富有詩意,被譽為一件傑出的藝術品,也是許多來澳洲的外國遊客的首要目的地。但是它的誕生,卻是一波三折,充滿坎坷。也許這個世界上所有美好和偉大的事物,都必須經過一些艱難吧。

    1956年,丹麥37歲的年輕建築設計師約翰烏特松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徵集雪梨歌劇院設計方案的廣告。雖然對遠在天邊的雪梨根本一無所知,但是憑著從小生活在海濱漁村的生活積累所迸發的靈感,他完成了這一設計方案,按他後來的解釋,他的設計理念既非風帆,也不是貝殼,而是切開的橘子瓣,但是他對前兩個比喻也非常滿意。但是,當他寄出自己的設計方案的時候,他並沒有料到,又一個“安徒生童話”將要在異域的南半球上演。

    1957年1月29日,雪梨NSW藝術館大廳裏,記者雲集,評委會莊嚴宣佈:約翰烏特松的方案擊敗所有231個競爭對手,獲得第一名。設計方案一經公佈,人們都為其獨具匠心的構思和超俗脫群的設計而折服了。但是,誰又曾知道,約翰烏特松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數評委槍斃而出局。後來評選團專家之一,芬蘭籍美國建築師依洛沙爾蘭來雪梨後,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從廢紙堆中重新翻出。依洛沙爾蘭看到這個方案後,立刻欣喜若狂,並力排眾議,在評委間進行了積極有效的遊説工作,最終確立了其優勝地位。

    1959年,歌劇院正式破土動工,此時的烏特松春風得意,正野心勃勃,預備按自己的藝術理想,大幹一番。然而,這個設計表現出了巨大的反潮流勇氣,對傳統的建築施工提出了尖銳的挑戰:如何支撐這個不規則的屋頂?如何才能保證其堅固耐久性……此外,工程陷入了一系列的技術及經費大超預算的難題之中,並成為當時朝野兩黨政治權利鬥爭的焦點和砝碼,建設工程幾度停止,人們諷刺它是“未完成的交響曲”。尤其1965年支援歌劇院工程的工黨政府在大選中失利下臺,新上臺的自由黨政府繼續對此工程不遺餘力地批駁,指責前任政府“不惜鉅額財力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是奢侈和浪費”,拒絕為工程追加新的預算,並終止了與約翰烏特松的合同,後者于1966年憤然辭職回國,當時工程才完成不到四分之一。澳大利亞政府不得不繼續委任由三名本國建築師來完成餘下的工程。

    直到1973年,經過15年的艱難曲折,雪梨歌劇院終於在幾度擱淺後,草草建成竣工。工程總花費超過10億澳元,是設計預算的十五倍。

    意想不到的是,掀起頭蓋來的雪梨歌劇院立即引來世人的好評,成為世界各地旅遊者和藝術家們嚮往的地方,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出席在這裡舉行的各種活動,參觀者更是絡繹不絕,它已經成了雪梨的驕傲、澳大利亞的象徵。

    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曾親自為歌劇院落成剪綵揭幕。雪梨歌劇院承接的首場演出是根據著名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小説《戰爭與和平》改編的歌劇。雪梨歌劇院還有一個獨到之處,它不僅音響、舞臺、燈光效果為世界最佳,而且如果需要,觀眾可以坐在劇場外面的休息室、餐廳等地聽到劇場內演奏或演唱的聲音,其效果如同在場內一樣。

    但是,對於這座偉大建築的設計師約翰烏特松,雖然澳洲普通市民們都認為他應該獲得英女王或者國家元首級的待遇,但是他在憤然拂袖而去後卻再也沒有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也未能親眼目睹竣工後的雪梨歌劇院。

    建築師因建築而在,建築因建築師而在。一個偉大的建築,無法與創造它的偉大建築師直接交流,無論對誰而言,都是一個永久的歷史遺憾。

    中國網 2002年7月2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