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大餅:埃及窮人的救命草社會的穩定劑  

     早就聽人説過,埃及有一種阿拉伯人都特別愛吃的大餅,圓圓的,薄薄的。來到埃及,果然名不虛傳,阿拉伯大餅真是無處不在,它是埃及老百姓,尤其是窮人每日不可或缺的基本食物。在赤日炎炎的街頭,找到任何一家大餅鋪,花01埃鎊(合人民幣兩毛錢)買兩張大餅,一兩根小黃瓜或者番茄,一手撕開大餅,裹一點油燜蠶豆,就著自來水,就是埃及窮人一頓美味無比的大餐了。

    這種圓圓的大餅是把麵粉發酵後加上25%的玉米粉、食鹽等烘烤而成的,每張重約130克,阿拉伯語稱之為“埃食”,意即“日子”,“活命的東西”。從50年代納賽爾總統執政時開始,一直到後來的薩達特時代、穆巴拉克時代,不論埃及政府的內外政治經濟對策如何大幅度改變,但對“埃食”的政策一直不變,即實行鉅額價格補貼,並嚴格規定售價。多少年來,埃及的物價多次車輪般上漲,但“埃食”的售價還是保持不變。

    我們在一天晚上抽空採訪了開羅一家國有大餅廠,這家工廠有5條生産線,24小時不間斷生産,即使是在伊斯蘭教傳統的齋月裏也不停産,以供應附近大片社區居民的巨大需求。“埃食”已基本實現半機械化生産:鬧鬨哄的巨大車間裏,幾十名男性工人辛苦勞作,有經驗的老工人先把面按比例和好,再由年輕力壯的工人把麵糰迅速揪成圓圓的塊狀,扔在麩子上,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最後再放進長長的自動烘烤箱裏,不到10分鐘,一張張飽滿的“埃食”就從幾十米長的流水線上出來了,熱乎乎,香噴噴,讓我們忍不住拿起來嘗一口,味道醇厚,甜中又略帶一點鹹味。

    已經是晚上八九點了,在工廠院子裏,還停著十幾輛大卡車,等著把一筐筐出爐大餅運送到全市的各個銷售點,以便第二天一早就能讓市民吃上新鮮貨。

    當然,市場上也有比“埃食”品質更好的白麵大餅,但是它的“身價”比它的“黑兄弟”要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窮人一般不會問津。

    “埃食”為埃及社會立下的一大功勞就是解決了6000多萬老百姓最基本的吃飯問題,幾十年來保持了民心穩定。埃及是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且貧富懸殊,雖然失業率很高,勞動者平均收入較低,但社會基本相安無事。在精神上,宗教成為一種社會約束力量,讓人們安貧樂道。而在物質上,“埃食”則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安定團結”的作用,因為再窮的人也買得起大餅,吃飯不成問題。

    儘管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直在敦促向其貸款的埃及實行全方位的市場經濟,取消對“埃食”的補貼,但埃及政府一直不敢輕易對這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基本國策”大動干戈。不久前,埃及供應和國內貿易部發佈的數據説,政府每年用於阿拉伯大餅的財政補貼已達到29億埃鎊(約合人民幣58億元),僅這一項支出就佔了政府每年對埃及全部日用品補貼的一半以上。(操風琴)

    新華社 2002年7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