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奇異耐高溫:泥塑清真寺最怕雨淋(圖文)  

    


形狀奇特的傑內清真寺

    西非“黑馬”塞內加爾在這次世界盃上表現不俗,而您知道嗎,我們印象中一片荒漠的西非其實有不少絕世的景色和建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利的傑內古城和城中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泥塑大清真寺。

    水底行車有驚無險

    記者是早上7點從馬利中南部驅車出發奔赴傑內的,雖是清晨,但一望無際、人煙稀少的薩瓦那地貌,高達47攝氏度的幹熱氣溫和來自撒哈拉的風沙,令人半信半疑:傑內莫非真是撒哈拉大沙漠邊的世外桃源,尼日河流域的一顆明珠?

    在尼日河的重要支流巴尼河邊,記者首先見到身著印有“流浪人”字樣、人稱“老闆”的導遊小夥。“老闆”是綽號,但聲名遠播,在法文、英文版的旅遊小冊子中都有介紹。由於是旱季,巴尼河露出大部分河床,擺渡船擱淺趴窩不能動,汽車只能按一條只有當地人認識的水下路線行進。“老闆”坐在我的車上,鎮定自若地指揮著兩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在一尺多深的水中引路,七拐八拐,結果倒是有驚無險。

    幸運的古城

    由於地處尼日河與巴尼河形成的三角洲,物産豐富、草場茂盛,早在西元前3世紀傑內地區就有人集中居住。西元5—9世紀這裡已經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然而,正因大自然特別的恩賜和該地區部族眾多,導致這裡連年征戰不休,從較早的迦納帝國、桑海帝國到後來的馬利帝國以及法屬蘇丹,千百年曆史中先後有阿肯族人、班巴拉人、頗爾人、桑海人、曼丁哥族人、阿拉伯人、摩洛哥人、蘇丹人光顧此地。現在的傑內城始建於西元八九世紀,與它同時建立的還有稍靠北的通布圖市。但令人驚奇的是,通布圖曾多次被毀掠,而傑內卻躲過多次劫難,始終保持著13世紀的獨特建築風格和文化傳統。後人解釋説,這與傑內城的獨特地理環境有關:因為每年尼日—巴尼河洪水季節,傑內城成為一座孤島,只是在旱季一個短短間隙內,人們才能涉水過河,而此時傑內城高大的城墻又明確告訴入侵者:你奈我何?

    奇特的清真寺

    進入傑內城中心廣場,著名的大清真寺就矗立在那裏。現在大清真寺所在的地方曾是昆伯羅蘇丹的府邸,這位蘇丹皈依伊斯蘭教後,就將自己的府邸推倒,建了一座清真寺。當然現在的清真寺並不是最早的那座,它實際上是1907年建成的,但也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傑內大清真寺呈四邊形,長寬約75米,高20米,它的墻壁、壁柱、柱廊和純平的寺頂全部使用河泥和稻草塑成,只是寺頂排水管和通氣孔採用陶管。寺內靠西邊一半是一個院落,也供禮拜用,另有土梯直通寺頂的宣禮臺。清真寺朝東的正墻上有三個尖形塔,塔尖放置著象徵繁榮與純潔的鴕鳥蛋。寺內可同時容納2000多人作祈禱。更令人驚奇的是,據“老闆”介紹説,在當地高達46攝氏度的氣溫下走進清真寺也會感到涼爽。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墻壁厚達40—60釐米;二是泥土隔熱性能良好;三是寺內通風系統設計雖未用

    任何機械但卻效能奇高。傑內清真寺的造型與當地環境十分協調,但據説最初修建時,並沒有圖紙,全憑當時傑內的大工匠、建築師伊斯邁拉特拉奧雷的一個腹圖,就像當地居民建房一樣,憑腦中的想像,一點點把清真寺建起來。

    對於外來人説,最引人注目的是清真寺的奇特造型,其頂端呈子彈頭形的壁柱超出墻壁高度一大截,有專家説這是明顯的古代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遺風,也有人説這是蘇丹風格建築的特點。

    其實,不僅從建築學的角度講,傑內清真寺是獨具風格的建築物,而且它還是傑內伊斯蘭教育、文化和神學的靈魂所在,是一個群體文化的象徵,其地位類似中國的敦煌。在長達700年的時間裏,這裡一直是西非伊斯蘭教的中心之一,至今仍是馬利伊斯蘭教的聖地,每年都有眾多的學生來此鍍金。

    每年維修

    泥塑清真寺建起來容易,維護卻要格外費心。“老闆”告訴我,用泥坯造房屋在當地很普遍,傑內城中的街道和所有建築物都是採用同樣的材料和方式建造起來的。但如果連續兩年不在旱季進行任何維修,一兩個雨季,整個傑內城就會全部倒塌消失,所以泥坯房也被稱為“勤勞者的廳堂,懶惰者的墳墓”。

    實際上,幾百年來,清真寺已被毀過多次,又再建過多次,應該説前後多少會有一些變化,而傑內城保持不變的是:全城老少每年都要參加清真寺維修活動。有一位著名的西方探險家曾寫道:“傑內城每年春天都要維修大清真寺。動工幾週前,全城男女便行動起來。男人不時將稻草和泥拌好後用甕罐運送到指定的地點……忽然,一聲高亢的哨聲伴著三聲短促的鼓聲,一個由百人發出的渾厚號子聲懾人魂魄,隨著開工咒語一停,一群人旋即將手中的泥團堆成一座小山。一群婦女頭頂著水桶走過來,又一組小夥子頭頂著泥巴走過來,再一組則負責將和好的泥巴拋向清真寺,在工匠頭領的指揮號令下開始塗抹……”傑內城的居民將清真寺的維修工作看得比建築本身還重要,因為,正是一年一度的維修儀式與集體活動,團結、凝聚了全城各部族、各行業的居民。與其説這是維修清真寺,不如説它是傑內城精神支柱的鑄造場。

    傑內城裏,離清真寺不遠處還有一個貞女塔帕瑪傑內波的墓。傳説這名年僅10歲的漁民小姑娘在19世紀末為了拯救全城免於戰亂而選擇了殉葬祭獻神靈,被活埋在城墻內,但全城並未能因此免於殖民者的刀槍。不過悲劇促使傑內城居民猛醒,殉葬這一習俗也從此在城中消失。

    


黎明時的巴尼河

    


傑內少女

    《環球時報》 2002年6月2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