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的外國高考  

    在我國高考制度朝著促進素質教育方向改革的時候,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入學統考又是怎樣組織進行的呢?

    這組來自國外的高考特稿,也許可以給我們啟發:各國的高考制度都是和各自的國情、民情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相適應的,當然,高考制度也在與時俱進,適應著時代的變化。

    美國高考不必一卷定終身

    美國法律規定,教育是各州事務,聯邦政府不能過分干預。因此美國不存在全國統一的教育大綱,也不存在全國性的統考。原來美國的大學招生都是自己出題,後來發現這樣做缺乏一個可供比較的標準,於是一種以測試學生學習能力為主的考試SAT便應運而生,到今天已經成了事實上的“高考”。

    SAT考試是由美國一傢俬營的教育考試機構“教育測試服務中心”設計的。以前稱為“學術水準測試”,後改名為“學術能力測試”,簡稱都是SAT。顧名思義,是對將來學習潛能的考查。而這正是美國大學所關注的,即學生是否具備繼續深造的能力,因此它已被各大學接受作為入學考試。

    SAT考試分為兩部分,一是綜合部分,包括語文和數學兩部分,稱為SAT1;二是單科考試,如物理、化學、生物、外語等,稱為SAT2。SAT1的語文和數學滿分各800分,SAT2每科滿分為800分。其中SAT1是各大學都要求的,人們説SAT考試主要説的是它。

    SAT考試與高中教材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是考查學生的邏輯、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比如説有這樣一道題:沙和海灘的關係與以下哪兩者之間的關係相似:貓和貓須;狗和骨頭;樹和森林;足球和曲棍球;衣服和鞋子。考查的是邏輯推理能力,感覺跟智力題似的。正因為如此,考場上常常會看見十二三歲的初中生在那裏“小試牛刀”。

    SAT考試每年舉行7次,參加的次數不限,以成績最高的一次為準。也就是説,從進入高中起,學生就可以開始“高考”,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不少學校還要求單科成績即SATII考試,如哈佛大學要求學生參加三門SATII考試。SAT考試成績往往決定學生的選擇範圍,成績拔尖的有希望讀名牌大學,中等的讀州立大學,再次一些的讀社區學院。比如哈佛大學要求申報者SAT考試單科成績在600分以上。

    不過,成績好並不能保證你能被所申報的大學錄取。除了成績之外,美國大學招生特別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並將大學的特點、方向和需求等因素考慮進來。除了SAT成績之外,學生申請大學時還須提供自己在高中的成績單、教師或社會組織負責人的推薦信、參加社會活動的情況等。可以想像,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加校內外活動的學生比一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的學生顯然更具競爭力。

    由於美國的大學招生是一個動態的、互動的過程,學生這所不成進那所,不會有“賭運氣”的感覺。美國高中生升大學的比例在60%以上,而且近年逐步提高。

    澳大利亞高考怎麼舒心怎麼來

    每年10月,繁花似錦的時候,澳大利亞各州就各自舉行高考了,時間拉得很長,達一個月之久。

    中學生們,有考試時去考試,沒有考試時照常上課,運動,玩電腦。首都堪培拉乾脆不考試,取平時成績的平均值。好的中學,當局會在每個畢業生的分數上加幾分,差的則減幾分,這個成績和外地考生的高考成績具有同等效力,憑它可以上全國各地的大學。當然,各個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分數線高低不同,醫科、心理學和法律等畢業生就業機會高、小時工資高的專業,幾乎要求滿分,總要98分以上。有志於從事這些職業的考生,是要下些功夫的。

    澳大利亞本地孩子不愛讀書。過去中學一個班,開始時濟濟一堂,到畢業時人數往往不足三分之一。現在好一些,讀完高中的學生也只有百分之七十二。

    不唸書自有不唸書的道理。兩個中學同班同學,一個上了大學,一個早早地工作了,到上大學的參加工作時,那沒上大學的工資不比他少多少。讀了本科的,研究生的,工資的起點是要高些,提薪幅度也大些,但工資越高,所得稅越高,去掉所得稅,比那沒有上大學的好不到哪去,更何況還有那些專業不好,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呢。而且,念了大學的也好,沒念大學的也好,只要失業,就可以坐享失業救濟,按目前的標準,一個月的救濟金大約相當於三四千元人民幣,還有其他各種照顧,生活過得去,他費心勞神念什麼書?不如做個木工水暖工什麼的,幹活時出一身汗,下了班喝一肚子啤酒來得暢快舒服。

    筆者在雪梨有個白人朋友,是個商人,有3個兒子,大兒子高中畢業做了個裝修工,自己開一家公司;二兒子做花園設計,幫人家弄院子,生活都不錯。小兒子中學還沒有畢業,自己説不準備考大學。父母並沒有覺得他們沒有出息,很高興,他們尊重孩子們的選擇,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做父母的不應干涉。

    沒有上大學的,過幾年他們想念了,還可以念。有一種類似大學預科的學校,不需考試,高中畢了業的都可以進,那裏成績合格畢業,可以自動進大學,只要本人願意。高考定終身的事情,在澳大利亞是沒有的,也少有一個人一輩子在一個地方幹一種工作的。統計數字説,他們平均每人一輩子換三個工作。

    總之,他們是怎麼舒心怎麼來。在這樣的背景下,華人的孩子就顯得出類拔萃了。每個有華人孩子的中學,優秀者都是他們(國內來的富貴子弟除外),而本地學生往往只有三兩個優秀的。華人家長還不滿足,要請老師給孩子補課,上補習學校。雪梨兩所著名的公立精英中學,百分之八十五是亞裔學生,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的子弟。此事已經引起部分白人的恐慌,大叫“大事不好”。有人注意到一個傾向,白人青年中,女青年讀大學的比例高,亞洲移民的子弟讀大學的比例高,而大量白人男青年則大都成為藍領。他們發現,幾次集會遊行,抗議全球化的,就是這批人。因為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白領多成為弄潮兒,而藍領則往往被淹得眼睛往上翻。

    日本高考重名牌但不強求

    高考在日本是一件大事。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每個人要達到更高的層次,好的出身,哪個大學畢業十分重要。能否上大學,上什麼樣的大學,決定一個人進入社會以後起跑線在哪。高考就是人生命運的轉捩點。

    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的高考不是一錘定音,國立、公立和部分私立大學,在每年的元月都有一次全國統一考試,主要是基礎學科,國語、英語、數學、理科(物理、地理、化學、生物)、社會學科。然後,從2月中旬至3月底,各校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第二次專門考試。

    日本的考生分三類,一類是應屆高中畢業生。他們是第一次參加高考,學習任務異常繁重,除了完成正常的高中課程之外,為了考上好的大學,都要吃小灶,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參加各種類型的補習班。

    第二類學生是往屆落榜生,在日本被稱為“浪人”,這部分人沒有參加工作,專心致志地參加各種補習班或者自學,準備第二年參加高考。第三類參加高考的學生是已經升入大學,認為自己所在的大學不理想,想再考一個好的大學,這種學生被稱為“假面浪人”。

    日本的名牌大學相當難考,所以考上了名牌大學無疑是鯉魚躍龍門,家長高興,在社會上也讓人刮目相看。

    但是在日本重學歷也重能力,我的不少日本朋友中已是大公司的業務主管,但很多都是二三流大學畢業。即使考不上大學,也能找到工作,很多公司也雇用高中畢業生,只是以後的競爭力要小多了。日本的家長大多對此也能理解,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尊重孩子的志願。他們的態度是,每人都想有優秀的人生,但能力是不一樣的,已經盡力了,達不到理想也沒有關係。

    英國高考嚴謹而又靈活

    英國的教育制度可以説是世界上最嚴謹而又最靈活的,有許多特點。

    英國的中小學教育是免費的。中學生在初中畢業後就要參加一個重要的GCSE考試,即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通常要考8至10門課程,由英國教育部門統一命題,在規定的時間全國統考。

    通過GCSE考試後,標誌著中學教育的結束。而希望繼續進大學深造的學生,則還必須繼續在高中學習兩年,專門為進入大學的高考做準備。這種教育在英國也叫作延續教育。

    高中一年級的考試稱為AS,二年級的考試稱為A-LEVEL,即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考試課程有英語語言、文學、數學、生物、化學、經濟等課程。選修課有古英語、音樂、歷史、地理等。學生選修的課目也要考試。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相當於中國的高考。只有在A-LEVEL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進行深造。

    A-LEVEL考試前兩周,學校放學,讓學生回家自己復習,學校教師不搞什麼猜題或復習提要等活動。考試評分標準分8擋,從A、B一直到G,零分則用U表示。

    法國高考分類繁多而獨特

    法國高等教育結構較為複雜,學位種類獨特。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後再參加高中會考。

    法國的高中會考屬於全國性考試,每年舉行一次,分普通類會考及技術類會考兩大類。普通類會考分三組:文學組、經濟社會學組和科學組。技術類會考分8組:非生産類技術組、工業技術組、實驗室技術組、社會醫療組、農産品及食品技術組、農藝及環境技術組、旅館管理組、音樂及舞蹈技術組。會考內容則依據國家規定的高三課程綱要而定。

    高中會考的總成績是依據各科目的計分比例而計算的,滿分為20分,總成績平均達10分或10分以上者,即通過考試。成績在8分至10分之間者可補考一次,8分以下者則被認為沒有通過。

    據法國國民教育部提供的數字,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94%的人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而技術科高中會考及格者則僅有17%的人能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浙江日報》2002年6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