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是“寫訃告”:一克什米爾記者的悲哀(圖文)  

    


賈利爾童年時寧靜的小村莊

     穆扎米爾賈利爾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克什米爾記者,10年的記者生涯,使他直面太多血淋淋的場面,其中不少受難者是他的親人和朋友。也許對於他的同行來説,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往往是上司讚許的頭條新聞,可是,對他來説,那是一份不堪忍受的沉重,凝聚于筆端的不再是通順的文字,而是由灼熱到冰冷的滴滴鮮血。

    每天的工作就是寫訃告

    每當有人問賈利爾的職業,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寫訃告!”

    近半個世紀來,克什米爾幾乎每天都處於不斷的衝突和爭端中,是世界新聞的敏感地帶,賈利爾從來不愁沒東西寫。他根本就不用去找什麼故事,隨便望望窗外都是扎眼的故事;也不用去冒險,危險的事情每天都往眼裏鑽。可以説,整個克什米爾谷地像一個新聞的草原,作為記者,他隨便在哪兒都能填飽肚子。

    賈利爾説,“十年了,日復一日,每個故事,除了人物、時間、地點,其他的都一樣,都是痛苦和血淚”。他幾乎每天寫的就是這些死亡的報告。即使他有意回避了血和屍體,稿子的內容也跑不脫孤兒寡母。

    “我失去了我可愛的祖國”

    賈利爾1970年出生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一個小村莊。那時的家鄉,相對平靜,他在飄香的蘋果園和綠茵茵的草地上嬉戲,在山澗溪畔做著童年的夢。以後,在家鄉的小學上學,坐在草墊子上背誦乘法口訣,假期放牛,吹笛子,那時的家鄉仿佛是夢境,充滿了愛和生命力。

    其實,克什米爾地區動亂的禍根在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時候就已經埋下。克什米爾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領土爭端的中間,幾乎窒息。40年後,積蓄多年的不滿情緒終於爆發,熱血青年開始公開同當局對抗,遊行示威活動遍佈整個克什米爾。在1988年,克什米爾發生第一起炸彈爆炸事件,掀開了暴力抗議的序幕。賈利爾的許多同學和朋友都投身進去。

    有一天,他班上的同學有一半都出去參加示威遊行了,但他們都沒能站著回來。過去同學們玩曲棍球的體育場成了墓地,一個個童年的夥伴成了孤魂野鬼。如今在克什米爾,這樣的墓地大概有500多個。每個墓碑都記述著不幸。

    第一次採訪

    賈利爾本人也曾經3次試圖逃到巴基斯坦控制區,但3次都失敗了,有一次還幾乎送了命。在認真考慮後,他決定去考大學,最後,他成了新聞系的學生。

    賈利爾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記者。第一次採訪是去警察局,那裏有6具屍體。到了現場後,同去的攝影記者開始劈裏啪啦地拍照,而他卻瞪著滿是槍眼的屍體,呆如木雞。那些死者的鮮血浸透了衣服,面目全非。

    “那一夜,我怎麼也合不上眼,腦子裏全是浸在血污中的屍體,即使喝水,也覺得杯子裏是紅色的。我幾天都不能入睡,即使睡了,夢裏也全是屍體,”賈利爾回憶説。但這僅僅是噩夢的開始。第二天一大早,半夢半醒之間,電話響了,是警察的內線。賈利爾的職業神經一下子繃緊了,他立刻電話通知攝影記者:快、快、快。他飛身騎上自行車,像瘋子一樣狂蹬。到了現場,映入他眼簾的是呼天搶地的女人,跟著媽媽大哭的孩子和鬍子拉碴、埋頭沉默不語的男人。

    賈利爾的喉頭髮緊,步履沉重,他突然覺得疲憊極了,有一種扔掉採訪本,同那些悲哀的人們一起痛哭的衝動。可是,耳旁咔嚓咔嚓按相機快門的聲音,把他拽回到自己的角色。他開始仔細地查看屍體,然後開始採訪:死者是誰?什麼時候遇害?目擊證人在哪?

    “記者是可恥的”

    久而久之,他已經習慣了這些,流血、死亡成了家常便飯。他的態度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對於這些人間悲劇,他發現自己已經麻木。

    殺戮成了一個個寫在紙上的故事,也成就了他的一次次成功地交差。完成一篇採訪時,他還感到了某種成就感。“每天晚上,我都習慣性地等著看警方的死亡通告,”賈利爾説,“好像一個店老闆在每天打烊後點鈔票一樣,我在離開辦公室前要數數屍體。甚至有一天,我還用上了計算器,24小時內,竟然死了105個人。我的報紙需要個表格,我竟然沉迷于這些數字,像沉迷于一個遊戲。”

    忽然有一天,賈利爾覺得在克什米爾做記者是可恥的。他説:“我們這些記者像禿鷲等待屍體一樣等待故事。克什米爾的屠場成了我們的故事猛料,成了我們的麵包和黃油,而編輯簡直就是在眼巴巴地盼著悲慘的事情發生。”賈利爾時常感到羞愧,他覺得在報道這些事件的忙碌中失去了人類的感情。“我對自己同胞的死亡竟然變得麻木不仁了,”他痛苦地説。

    死亡事件太多了,幾具屍體就都不再是新聞,只有屠殺才能上到第一版。而做記者的哪個不想上頭版?作為記者,大家似乎都在不自覺地等待這些悲劇的發生。

    他還要堅持寫下去

    但是,國際社會好像沒有認識到克什米爾的痛苦。如今,已經死亡了5萬多人。可是,和平的希望依然渺茫。

    雖然賈利爾已經厭倦了寫訃告式的新聞,但他不得不堅持下去。現在,他成了一位報道克什米爾問題的資深記者。他擔任過《印度時報》、《克什米爾快報》的記者和編輯,併為多家世界著名通訊社和媒體撰寫了大量有影響的新聞報道和評論。他的名字,在國際新聞界也漸漸有了些名氣。

    呆在與死亡那麼接近的地方,賈利爾有時覺得自己透不過氣來。但是,每當他在國外停留了一段時間,他又覺得自己的心被克什米爾那塊故土牽引著。

    他一直抱著一個信念,就是通過自己的報道,讓國際社會了解克什米爾的苦難,從而積極地去解決印巴衝突。這不僅僅是避免一場核戰爭,也是為早日把他的同胞從苦難中解救出來。為了他熱愛的祖國和人民,他只能這樣做。

    


賈利爾

    《環球時報》 2002年6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