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放棄“一邊倒”政策 展開“多支點”外交
蒙古,不想再當小兄弟

楊濤 萬佳 

    擁有近1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草原之國蒙古,在地緣戰略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北與俄羅斯接壤,東、南、西三面與中國為鄰,中蒙邊界線長達4670公里,是與中國有著最長邊界線的近鄰。

    從“一邊倒”到“多支點”

    從本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初蘇聯解體,蒙古在長達70年的時間裏,一直扮演莫斯科“小兄弟”的角色。曾幾何時,蒙古既是克里姆林宮的後院,也是其前哨。大批蘇聯軍隊常駐蒙古,總兵力超過15萬之眾。想當年,蒙古的兵權完全由蘇軍掌握,蒙軍則扮演蘇軍“駐蒙集團軍”中一個兵團的角色。莫斯科人在蘇聯解體前夕還在戲言,蒙古是蘇聯的“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解體後,擺脫了外來控制的蒙古開始制定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外交政策,確立“不結盟、等距離、全方位”對外方針,將發展與中國和俄羅斯的睦鄰友好關係視為其“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同時也重視發展同美國、日本、德國以及同印度、南韓等東、西方國家的關係。蒙古人用草原民族特有的風格説,這叫“多支點”外交,就好比一口鍋,支撐點越多越穩固。

    90年代後,蒙古加快了西化的步伐,美、日、德、英等西方國家開始向蒙古滲透,蒙古傳統的宗教受到衝擊。現在信奉基督教的人數增多,大多數都是年輕人。説俄語已不再時髦,説英語、日語、德語成為新時尚。女人們則青睞法國香水、義大利皮鞋、土耳其披風。

    近年來,蒙古同中國的關係發展順利。雙方高層互訪不斷,政經合作關係日益緊密。隨著邊界問題的徹底解決,兩國邊界開放口岸已超過10個。去年7月,江澤民主席正式訪問蒙古,將兩國關係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蒙俄是擁有3800多公里邊界線的近鄰,經貿關係緊密。在蒙古經濟體系中,蘇聯援建企業的産值佔全國工業産值的60%以上,蒙古對俄貿易雖然在90年代降低了80%,但卻仍在其貿易總額中佔40%以上。蒙古至今仍拖欠著俄羅斯110億轉賬盧布的鉅額債務(約合160億美元),此外,蒙古在能源需求方面,則要完全依賴莫斯科。

    普京激活俄蒙關係

    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11月14日晚抵達烏蘭巴托,對蒙古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這是俄羅斯國家元首首次訪蒙。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曾在1974年訪問蒙古,在此後的26年間,莫斯科最高領導人再未到過烏蘭巴托。

    1992年,蘇軍完全撤離蒙古。此後,莫斯科內憂外患纏身,冷落了昔日的盟友,致使俄蒙關係在整個90年代陷入停滯狀態。普京上臺後,俄羅斯內政外交發生明顯轉變。為加強在東亞地區的影響,俄政府決心恢復俄蒙之間的傳統關係。莫斯科認為,蒙古是俄在亞洲的重要夥伴之一,可以再次成為其保障地區安全的盟友。

    蒙古真心實意歡迎普京訪蒙。蒙古總統巴嘎班迪説:俄總統來訪意義重大,“一定會對我們兩國面向21世紀的全方位合作關係産生新的推動作用。”

    普京訪蒙時,兩國元首都回憶起過去俄蒙親密無間的友誼。普京説,他來之前,特意從聖彼得堡調來了巴嘎班迪總統青年時期在那裏求學的檔案材料,並當眾宣讀了校方當年對巴嘎班迪的個人鑒定:巴嘎班迪敏捷好學,談吐幽默,學習優異。蒙古總統説,他從未想到,在俄羅斯他當年求學的地方,至今仍保留著他本人1972年的檔案材料。

    加強政治與安全合作是莫斯科恢復俄蒙關係的當務之急。前不久,俄國家安全會議秘書、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和俄司法部第一副部長相繼訪問蒙古,與蒙方簽署了一系列安全、國防及司法領域的合作協議。俄軍承諾,將為蒙軍培養軍事人才,並將向蒙軍提供、更新和改進武器裝備。俄蒙兩國總統簽署的《烏蘭巴托宣言》中再次確認,兩國不參加任何針對對方的軍事政治聯盟,不同第三國簽署任何有損於對方獨立主權利益的條約和協定,等等。

    美國大舉滲透

    蘇聯解體後,在建立單極世界戰略目標的驅使下,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加緊向前蘇聯控制地區進行滲透,意在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自蒙古擺脫蘇聯控制以來,美國及其盟國對蒙古的戰略地位興趣大增,在美國人看來,一旦控制了蒙古,就等於在中俄之間打進了一個“楔子”。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1998年訪蒙時説,蒙古與美國雖然相隔遙遠,但都情係民主主義的價值觀,並實行開放式經濟,從這個意義上説,“兩國又是鄰居”。在經濟上,美國既給予蒙長期最惠國待遇,又提供大量經濟援助;在軍事上,美幫助蒙古改進現有軍事裝備,協助其培訓軍官,並每年都搞蒙美聯合民防演習。烏蘭巴托郊外,人們可以看到從沖繩基地飛來的美軍傘兵從天而降的情景。在北約東擴戰車的轟鳴聲中,莫斯科需要增強與蒙古的合作關係,以防止其為北約軍事集團所利用。

    工資低、市場不景氣

    蒙古實施政經改革已超過10年,步子邁得較大。然而,由於社會轉型和私有化速度過快,貧富差距拉大、失業和貧困人口增多的現象極為嚴重。據西方經濟學家統計,目前蒙古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僅375美元,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在首都烏蘭巴托,普通工人月工資約合人民幣300—400元,公務員的月工資在500—600元人民幣。

    蒙古按照西方經濟學權威開的藥方,實行加快私有化、完全放開物價為中心內容的激進改革方針,結果造成生産停頓,大小銀行相繼破産,電力、供暖、煤炭部門的債務增加,物價飛漲,經濟滑坡。蒙古除了肉類及皮毛能自給外,所有的日用品幾乎都靠進口。

    今年夏季發生的特大旱災,使蒙古農業和畜牧業損失慘重。如今又遇上雪災,在科布多等西部省份,雪厚已達30—40釐米,牲畜根本無法吃到草,每天都有大量的牲畜凍死、餓死。蒙古已緊急調撥青草和飼料運往災區,但這遠不能解決問題。由於大雪封山,牧區的肉運不出來,市場上肉價開始上漲。天災和其他因素導致農業年年歉收,1999年糧食産量僅17萬噸。近兩年,受國際市場不景氣等因素影響,銅、黃金、羊絨等主要創匯産品價格受到衝擊,從而使國民經濟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老百姓渴望好日子

    首都烏蘭巴托的街景明顯地顯示出今日蒙古的貧富差距。新富們大興土木,建造豪華別墅,天天泡酒吧,喝的是洋酒,坐的是高級車,把子女送往美國或歐洲受教育。工資微薄的中學教師則會告訴你,別看烏蘭巴託大街上跑著寶馬、賓士、豐田等外國名車,那都是蒙古新貴坐的,窮人卻在為三餐犯愁。現在蒙古人口的26%生活在貧困線下,原來政府鼓勵百姓多生孩子,現在由於經濟上的困難,人們不願多要子女了,自己生活都困難,怎麼能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呢?

    烏蘭巴托的城市建設,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由蘇聯幫助建設的,眾多街區的民宅相當破舊,有些樓房的顏色已經脫落了,一些學校和醫院因缺少經費只好關門。馬路上跑的公共汽車同中國五六十年代的一模一樣。只有一小部分公共汽車是日本和南韓援助的,但車型、結構一看就很落伍。

    目前,由於農村人口大量涌進烏蘭巴托,燒飯、取暖用的是煤炭和木頭,再加上汽車尾氣大量排放,讓蒙古人自豪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也受到了污染。特別是傍晚,濃濃的煙霧讓你喘不過氣來。

    74歲的老漢巴圖爾説,他懷念過去的平淡日子,那時儘管沒有如今滿大街五光十色的商店,但醫療、求學、就業和退休金都有保障。記者新結識的蒙古同行艾爾沁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只要增強競爭意識,把握髮展機會,就能過上好日子。

    《環球時報》 2000年12月0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