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進軍世界先進技術的重大工程

    中國已經制定了包括機器人登月在內的一系列重大發展計劃,並對這些計劃充滿信心。

    中國的登月計劃啟動於1992年,得到了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大力支援。其主要工程技術人員已向官方新聞機構表示,作為載人宇宙飛行計劃的第一步,中國很快就會將機器人送上太空。太空機器人將為宇航員登月作先期探索,勘測宇航員登月地點,收集月球標本並將月球圖片發回地面。

    中方表示,他們已經擁有了建制由機器人掌控的小型空間實驗室的技術儲備,並有意參予國際合作的火星探索計劃。

    八十年代,中國曾計劃修築連結青海省省會西寧與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的青藏鐵路。青藏高原平均高度達海拔4000米,屬高寒地帶,以前從未修建過鐵路。按計劃,青藏鐵路將翻越巨大的山系,通過以暴風雪天氣聞名的地區進入西藏。這些都給工程建設帶來重大困難。1984年,甚至在鐵路尚未進入西藏自治區以前,修築工作就因為技術原因不得不中斷。

    前天,據香港消息,青藏鐵路工程將重新開工。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徐明陽樂觀地認為,這條全長約1120公里的鐵路會于2002年動工,並在4年內完工。

    現有的與青藏鐵路路線相同的青藏公路建成于五十年代。中國軍人曾為它付出巨大犧牲的代價。它現在承擔了西藏自治區所需全部石油和85%其他物資的運量,卻常常為惡劣的天氣所阻斷。

     鐵路的通行將有利於西藏豐富礦産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便於物資人員的輸送。

    中國已經敲定的另一重大計劃是將長江水調到北方乾旱地區。在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主持下,這個三階段計劃的先期工程已經開始實施。專家們估計整個工程將耗時50年。他們提出了三種可行性方案:一種方案是利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將水從較低處的長江“虹吸”到京津地區,這一方案需要以渠道或涵洞穿越黃河;第二種方案是從長江中段谷地經過中國心腹地帶將水引到北方;第三種也是最雄心勃勃的計劃是在長江、黃河的上游流域將兩個水系聯通。

    估算表明這一計劃每年將會輸送1100億立方米水到北方,這是黃河現有年均流量的2倍。黃河的流量近年來一直在降低,並且越來越嚴重。星期一齣版的《人民日報》報道,長江流量的94%流入東海,只有不到6%得到利用;長江以北地區擁有全國耕地面積的63%卻只保有全國9%的水利資源。

    三種方案中究竟哪種會被採用尚待討論。熱心的專家們認為,在最西部連結兩河的方案最簡單可行,因為在那裏長江水位較黃河為高。

    另一大型工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也正在進行中。

    早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就提出過要完成三峽工程。當時中國曾進行了一系列工程建設,毛澤東曾親自為北京附近的水庫奠基。但這些水利工程灌溉的耕地很多最終荒蕪,很多小水壩也已淤塞。大煉鋼鐵運動浪費了大量資源且無果而終。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向西部省份注入大量資金和技術人員。有關人士已認識到必須對這些基礎工程建設加以精心計劃安排,否則同樣會導致重大損失。

    在二十世紀初,國家領導人孫中山就曾提出過包括長江大壩工程在內的諸多宏偉的經濟建設工程。現在,除一部分中國環境保護主義者對三峽工程提出質疑,大部分中國人相信,正如毛澤東所斷言的那樣,中國一定會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

    北京的基礎工程建設委員會認為,中國將在21世界步入世界強國之列。

    按中國的太空航行計劃,中國已于去年發射了第一艘無人宇宙飛船“神州”號,不久以後將發射第二艘。載人宇宙飛行計劃負責人聲稱:“中國應當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太空計劃的成功表現了中國的科技實力,當然也包括戰略打擊力量。中國人民相信中國應當擁有與西方國家互相制衡的能力。

    

    中國偉大的進步

    西元前200年,秦始皇築長城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到明代為止,延伸6000公里的長城最終完成。

    19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下決心要解決貧困問題。全國開展了掃除文盲的活動,即使最邊遠的地區都建立了學校。全國規模的衛生健康運動有效地降低了初生兒死亡率和性病的傳播。

    19世紀80年代,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吸引了外國投資。大量現代化公眾建築和公寓樓在中國城市拔地而起。

    90年代,改革開放的第二次高潮推動了對新建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的投資。緊隨其後的是移動通訊業的蓬勃興起。現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1999年,中國發射了“神州”號無人駕駛宇宙飛船,加入了太空俱樂部。

    2000年,三峽工程開工。原住三峽庫區的超過100萬人口得以搬遷。三峽工程將把方圓24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水位提高70米。它將為新建工業設施提供大量能源。

    

    英國《衛報》2000年10月1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