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鐘鼓之聲再起

    曾幾何時,鼓樂聲和叮咚的鐘聲總是在固定的時間響徹中國封建王朝的京城內外: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在日落之時等待著從鐘鼓樓傳來的鐘鳴鼓樂,當規律的鼓點傳遍城市的大街小巷,鐘聲同時奏響,整個北京城沉浸在一片祥和的鐘鼓聲中。在人們缺乏現代計時工具的封建社會,這種利用鐘聲報時的方式非常普遍,多年來,這種綿綿不斷的鐘鼓之聲被譽為“普通人的時鐘”。在歷經了三個封建王朝的盛衰興亡之後,流傳了650多年的鐘鼓習俗逐漸銷聲匿跡。1924年之後,封建王朝盤踞中國的歷史告終,接觸到新鮮社會思維和現代科學技術的中國人開始放棄一些傳統的習慣,人們不再依賴鐘鼓之聲計量時間,安排作息。

    然而,這種久違了的鐘鼓之聲在2001年歲末的北京城夜空再度響起。元旦前夜,一群年紀輕輕,學藝術的軍校學生登上鐘鼓樓陡峭的石階,在那兒奏響一座寬達五英尺的巨型樂鼓,人們在熱情的鼓點聲中迎來了西曆2002年,同時,鐘鼓樓的鐘聲齊鳴,與聲聲樂鼓遙相呼應。

    作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北京擁有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塊磚瓦都記錄著古代中國的一段塵封的故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化,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留城市的古文明,保護歷史遺跡和人文財産成為困擾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和北京市民的一個難題。在不得不犧牲歷史悠久的衚同和城墻,而建設現代化的購物中心和高層公寓以及寬敞的道路同時,人們也在想盡辦法保護僅存的人文財富。這次趁慶祝2002年元旦之機,重新開始啟用鐘鼓樓的活動,也是北京人為了挽留老北京城的古典氣息所做出的努力之一。

    北京市城管局負責管理鐘鼓樓的負責人朱英麗(音譯)表示:“重新開始啟用鐘鼓樓的原因是因為擊鼓和敲鐘本就是古代北京居民的一種傳統生活習俗,是普通老百姓計算時間的一種方式。現在人們雖然已經不再依賴敲鐘和擊鼓來計時了,但是我們認為有必要將這種表達良好願望的傳統習俗保留下來。”從今以後,鐘鼓樓上的擊鼓和鳴鐘儀式將成為每日例行的活動:早晨下午各兩次,並且對遊人開放。

    12月份的早些時候,北京政府有關部門的官員公佈了一個重建北京古城墻,並修復若干歷史遺跡的計劃。將被修復的明代古城墻原建於1531到1548年之間,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摧毀性的破壞。為了修復這段古城墻,北京市政府呼籲市民上繳保存在家中的古城墻墻磚,目前,有關部門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已經收集了大約20萬塊古代石磚,但是另外還需要200萬塊才足夠修復該城墻。

    據稱,北京市將在明年初推出一項歷史遺跡保護計劃,重建佔地九平方英里的古代城區,其中包括兩位古代公主曾經居住過的皇宮。然而,這項計劃所包括的範圍只是諾大的北京城中小小的一部分,隨著北京2008年奧運場館及設施的興建,更多的歷史遺跡將面臨被拆除的威脅。

    長期以來,鐘鼓樓作為北京市著名的古代建築得到了較為穩妥的保護。整個鐘鼓樓建築風格樸實莊嚴,灰色的大塊磚石與木製的樓梯夾層相得益彰,建築者以錯綜複雜的磚房結構為頂,搭配出了獨特的建築效果。

    鐘鼓樓的歷史從1272年開始,當時,元朝剛剛建立不久。每晚7點整,鐘鼓樓上就會響起急促的鼓點以及祥和的鐘聲,從7點開始到後來的每兩個小時整,這種鐘聲和鼓聲都會響起,直到天亮為止。從黃昏開始到第二天清晨,鐘鼓樓上的鐘鼓聲不多不少,恰好108響。

    鐘鼓樓坐落在皇城正北,從這座肅穆、優雅的城樓中傳出的鐘鼓聲是老百姓們賴以計時的最佳準繩。歷代的封建帝王也正是利用鐘鼓樓的這種報時功能,規劃全城百姓統一的生活起居。

    從建成至今,鐘鼓樓曾兩次被焚燬,又兩次被重建,最後一次重建是1420年。明清兩個朝代期間,鐘鼓樓一直執行其以鐘鼓之聲通報時刻的職責。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封建王朝的沒落並沒有立刻結束鐘鼓樓的使命,直到清王朝的最後一名皇帝溥儀于1924年黯然離開北京,人們才告別了從鐘鼓樓傳來的鐘鼓之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社會主義的大旗插遍中華大地,當時的鐘鼓樓在人們心目中仍然佔據了特殊的地位。新中國的第一屆政府將鐘鼓樓作為國家歷史財富加以保護,而其他的一些古代寺廟和古建築要麼被拆除,要麼被用來充當了工廠。

    現在,當2002年的第一縷曙光灑在中國大地之時,是鐘鼓樓塵封已久的渾厚鐘聲叫醒了新的一年。為了迎接這次迎接新年的活動,古老的鐘鼓樓被精心裝飾一新,煥發出勃勃的生機和光鮮的魅力。嶄新的精緻牛皮鼓取代了舊的,它將在未來的日子裏一次又一次被敲響,鐘鼓樓的故事從此將得到延續。

    

    美聯社2002年1月1日


北京鐘鼓樓元旦將再現暮鼓晨鐘盛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