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回歸帶來經濟繁榮

    據愛立克李所知,他是自己家族中第一個從商的人。“本來父母讓我學的是政府事務,”這位33歲的投資商説,“如果我的祖母知道我如今在做什麼的話,她會氣得跳樓的。”雖然李先生的長輩們對他現在的工作不滿意,但是擁有斯坦福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的他卻正在創造著中國經濟的歷史。

    包括李先生在內的數千名中國人從海外學成歸國,在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中開拓自己的事業。他們能夠説兩種以上的語言,有在兩個大陸生活的經歷。這與過去的情況大相徑庭,在過去,優秀的中國留學生大多會留在國外發展。但如今,這些從海外歸來的中國學子正在使中國的商業甚至整個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霍華德曹説,“他們是中國未來的決定者,”他們很快將會成為中國的政府官員和商界領軍人物。霍華德與中國的商業界有著廣泛的生意往來。

    新一代的中國商業精英大多擁有斯坦福大學或者長春藤盟校頒發的經濟學位,有多年在國外公司工作的經驗,還有從世界前500強公司的奮鬥歷程中吸取的商業理念。他們將給中國帶來嶄新的職業觀和全球觀。

    曹先生説:“這些商業精英的絕對數量並不多,但是他們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卻是極其巨大的。”

    幾十年以來,國外優越的教育環境和工作待遇使得成百上千的中國學生背井離鄉,樂不思蜀,這也造成了中國人才的大量流失。現在,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對很多身處國外的中國學子來説充滿了吸引力。一時間,大量的海外學子回國效力,並贏得了一個昵稱——“海龜(歸)派”。

    “幾年前在留洋的中國學生中興起了一股歸國潮,他們希望幫助祖國實現自己在美國所看到的繁榮和興盛。”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副總裁麥克爾布朗裏奇先生説。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家總部分設在舊金山和北京兩地的風險投資公司。

    儘管很多中國的門戶網站公司同他們的國外同行一樣,步履維艱;但是中國新經濟的前進步伐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

     “中國人有著雄心勃勃、堅忍不拔的思想傳統。一旦一個商業計劃得到確定,中國人便會百折不撓地完成它。”布朗裏奇先生説。在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裏,大多數的商業企劃都來自於美國和香港,只有20%的企劃來自於中國大陸。但是現在,這20%中的一半都已經付諸實施,並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該公司在中國的業務範圍已經拓展至軟體開發以及電信通訊業,甚至還涉及到了啤酒銷售。

    中國官員表示,在過去的兩年裏有很多年輕的專業人才衣錦還鄉,並在自己的家鄉里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中國經濟強勁的增長勢頭以及入世帶來的商業潛力對於那些抱負遠大的海外人才來説,充滿了誘惑力;同時,同樣的原因也深深吸引著西方國家的商業人才。

    從創建公司到培訓高級管理人才,再到簽訂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商業協議,這些來自海外的商業人才所作的一切都為中國現代商業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們還為中國引入了新的管理標準和競爭體制,這大大提高了中國商業的整體水準。

    但是,由於中國有70%左右的人口都生活在農村,所以很多中國人對上海等大城市中所發生的人才爆炸不聞不問。

    從某些角度來説,這些中國大城市裏的商業精英與美國矽谷裏的成功人士沒有什麼兩樣——當然這裡是指經濟低迷期到來之前的矽谷。在上海,他們攜帶著最先進的移動辦公設備,他們追逐購買豪宅、古宅,他們時常出現在最正宗的法國咖啡館裏,他們在中國的“貝弗利山莊園”裏購物。

    實際上,這些商業開拓者們的奮鬥動力不僅僅來自於商業利潤,他們還志在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社會。他們之中的許多人都熱衷於利用自己的才幹和技能幫助中國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李先生便在上海投資組織歌劇表演。“從新音樂運動到子女與父母分居,我發現人們的生活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李先生説,“在中國,我感覺生活得很真實。”

    李先生的父母中一位是教育官員,而另一位是一名建築師。18歲時,李先生在父母的鼓勵下隻身離開家鄉,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並最終從斯坦福大學獲得MBA學位。此後,李先生先後任職于幾家國際跨國公司。1996年,結束了自己10年的美國生活之後,李先生回到家鄉上海,與同伴合夥創辦了一家風險資金公司——“成為”投資公司。該公司將投資目光瞄準了那些致力於為中國本土工業提供解決方案的國內公司。

    當然,這些新一代的中國商業精英們也深知在中國創業的艱辛。

    從32層高的辦公樓上,李先生俯視著自己從小長大的四合院。他的辦公室已經裝上了世界最先進的網路設備,但是他小時候生活過的房子裏卻連一台電器都沒有。“如今,恐怕我們一年的收入比父母一輩子掙的錢還要多出好幾倍,”李先生説,“現在的社會也許存在著貧富差距,但是每個人都有了成功的希望。”

    與李先生不謀而合的還有克裏斯汀葉——上海的一位年輕企業家。葉女士説,她現在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其他中國公司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然後,“這些公司便可以自食其力,並且反過來再幫助他們周圍的公司擺脫困境。這樣一層一層地擴展開去,就可以創造中國更加美好的未來。”她説。

    32歲的葉女士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她的童年在貴州省偏遠山區的一個小村莊裏度過,當時,她的父親——一位外科醫生——被派到那裏去開辦醫院。但是,葉女士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國的一所頂尖大學,之後又到美國北卡羅林那州的Wake Forest大學繼續深造。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事業有成後便為家鄉修建了一所中學,以幫助那些家庭貧困的孩子完成學業。

    葉女士的創業之路起于廣州。她回國後在“寶潔”廣州分公司工作,並很快成為了該公司歷史上第一個任部門主管的中國人。四年前,她決定依靠自身具有的兩國文化背景以及在商界摸爬滾打十幾年獲得的豐富經驗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的公司致力於在國內公司間作仲介人以及為國內公司與國際公司的合作牽線搭橋。

    她與公司的另外兩個合夥人將公司命名為“中國蘭印”,並成功融得了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最初,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這一切。”她説。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小小的公司現在已經贏得了大量的客戶,其中包括德國的塗料大亨漢高(Henkel)公司以及“上海大眾”汽車公司。

    “你要有遠大的抱負,同時你又必須有自知之明。中西方的歷史傳統中各有韆鞦。你要怎樣才能將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從而擦出更亮的火花呢?”

    另一位來中國闖蕩的企業家——克裏斯汀葛認為,自己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葛女士看到了中國人對於髮型設計要求的提高,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潛力。於是,她賣掉了她在千橡鎮的美發沙龍,並在當年的10月來到了上海。“中國的美容美發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她説,“但是,很多中國的理髮師不懂英文,他們無法滿足外國顧客的要求。所以這裡需要我這樣的人。”

    葛女士是一位性格開朗的香港人,她在到達上海的第三天便找到了一份工作。雖然她現在的收入跟她以前4000美元的月薪沒法比,但是葛女士卻説:“我堅信總有一天我會開辦我自己的美發沙龍,那時,我的收入將比以前多出十倍。我的前途充滿光明。”

    對於45歲的丹尼爾斯皮茨來説,在中國創業必須選擇合適的産業。他和他的搭檔發現中國市場對木質合板材料的需求在不斷增長,但是自然森林的面積卻因此而大幅減少;於是他們看中了中國的可持續性林業開發。他選擇了國外投資很少涉足的中國內地,並且得到了世界銀行下屬的法國國際合作銀行8000萬美元的貸款以及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援。

    每一年,中國都要從亞洲其他地方進口大量的木材原料,斯皮茨先生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改變中國的這一現狀,成為中國最大的木板材料生産商,並使成本低廉的國産木板從昂貴的進口産品中奪回市場。“我們的公司建立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斯皮斯先生説。他的公司目前已經擁有職工1800人,在去年取得了2000萬美元的業績。

    出生於美國帕洛阿爾托市的斯皮茨先生擁有斯坦福大學的MBA學位,現在,他經常組織自己母校的學生到中國的內地學習考察。“中國市場有無限的商機,中國經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需要有專業人才來引導。”他説。

    

    美國《聖荷塞信使報》 2001/12/25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