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與俄羅斯金融市場

    俄中兩國的經濟改革幾乎是同時開始的。中國政府于1984年10月制定了“發展多种經濟形式和經營方法”的方針。俄羅斯則于八十年代末開始了市場化經濟改革。

    同時起步,不同結果

    九十年代初,中國制定了建立現代金融市場的方針,幾乎是與此同時,俄羅斯也著手建立市場機制。1990年11-12月,僅僅相隔幾天的時間,中國先後成立了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從而為國內證券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是,兩國經濟改革的效果卻是天壤之別。九十年代前半期,俄羅斯成為世界上經濟衰退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九十年代末的工業産值已跌至1991年的70%,而中國在這一時期則進入了最快發展速度國家的前十名。

    1990-2000年間,中國國民經濟總産值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而與改革起步時的八十年代中期相比,國民經濟總産值則增長了兩倍半。2000年,中國的每人平均産值增長率為8.3%,而通貨膨脹率僅為0.4%。

    中國的通貨膨脹率要比同一地區其他任何一國低得多。而2000年的統計結果表明,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比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還要低。這就使銀行信貸的低利率得到了保障。在中國,銀行存款年利率略高於2%,貸款年利率不到6%,這樣一來,就刺激了國內的投資需求。由於通貨膨脹率低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外國資本爭相進入中國。在過去的一年裏,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放緩,日本的生産嚴重衰退,國際金融市場行情大幅下挫,但中國的外來投資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創紀錄地達到了407億美元。

    相比之下,去年俄羅斯全部外來投資的總和還不到這一數目的9%。與此同時,據專家估算,每年俄羅斯流向國外的資本至少也有100-120億美元。

    據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統計,目前,中國獲得的直接外來投資已佔到東亞(不包括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所得的全部外來直接投資的80%。

    中國還在繼續擴大本國的外匯金融潛力。在俄中銀行與金融合作研討會上,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趙建平公佈了國家黃金和外匯儲備增長的數據。1993-2000年間,中國的黃金和外匯儲備從212億美元增長到1656億美元,長幅接近7倍。在外匯儲備方面,中國僅次於日本,佔全球第二位,而如果算上香港,則是世界第一。

    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這些令人矚目的數字,有可能很快就會再創新高。中國領導層認為,在未來的10年內,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國民經濟總産值再翻一番,到2001年達到2萬億美元。

    “中國經濟奇跡”揭密

    中國經濟奇跡的原因何在?為什麼商界,包括國外商界,會覺得在這個國家會有順利的發展?

    在探討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經驗時,首先必須指出,若非投入大量資金對工業進行技術改造,中國的經濟改革原則上是無法推行的。創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成為國家經濟政策的核心,而且吸引資金的主要機制之一是國內資本市場。

    中國證券市場的特點是:各項基本指標高速增長,在外部發生金融危機時,又表現出驚人的穩定性。在過去的十年中,上市公司的數量每年增加100-150家。僅在2000年,就有162家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股權,借助於金融市場共融資390億美元以上,與此同時,上市公司的數量也從949家增至1088家。

    在世界各主要股市股價全面下跌的背景下,中國證券市場卻表現出令人羨慕的增長勢頭。在2000年,市場融資額的增長幅度接近82%,達到了可與許多西歐國家相提並論的水準。比如,西班牙市場融資的數額約為4800億美元,義大利市場為7850億美元,德國市場約為10500億美元。

    從2000年末的排名來看,中國證券市場的融資額佔世界第11位,如加上香港股市,則可居世界第六位。

    但是,穩定和高效的金融市場並非自然而然地産生。它是國家週密制定的經濟政策的結果,是各有關方面共同努力的産物。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是建立在多種主要宏觀經濟因素的基礎之上的。

    這些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就是保障本國貨幣的內在穩定性。

    人民幣的穩定是吸引長期投資的關鍵

    人民幣的穩定保證了高水準的技術引進。其結果,使中國産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幅度提高,並進而帶動了國家貿易順差的增長。從1994到1999年,中國貿易順差增長了5倍。

    人民幣的匯率只所以能保持穩定,一個必要的條件是週密而有效的外匯監管政策。其主要內容是:

    審合企業從事外貿業務的資格。中國法律規定,企業若要從事對外貿易,首先要得到外貿管理局的批准並在工貿管理局註冊。

    監管進口結算。在中國,如果進口貨物的預付款額超過合同總額的15%或在10萬美元以上,進口商必須預先到國家外匯管理局辦理登記手續。

    要求出口所得外匯必須全額賣給國家。只有兩類企業例外:一類是出口額在3000萬美元以上、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另一類是專事出口的企業中,貿易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註冊資本不少於3000萬元人民幣者。這兩類企業可將上出口所得的一部分外匯留為己用,但額度不超過上一年度外貿總額的15%。

    限制企業在外匯賬戶上的存款額。中國企業在外匯賬戶上的最大存款餘額取決於各企業進出口業務的總額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的上限。

    監管直接對外投資。在准許企業在境外進行直接投資之前,先要考察企業的外匯來源和投資活動的外匯風險,還要查驗對外貿易合作部頒發的對外投資許可證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頒發的許可證和登記證明。

    監管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對非常駐中國者來説,若要向中國企業投資,必須遵守合資企業法及相關的其他法規,並取得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的許可。

    利用現代技術和以加工工業的産品為主要出口商品,明顯降低了中國對外貿易對世界原料市場行情的依賴程度。這是中國經濟與原料出口占相當比重的俄國經濟的本質差異。

    據很多專家估算,中國出口玩具所得的收入相當於俄國出口石油所得的收入。總的説來,2000年中國加工工業産品佔到了出口總額的90%。

    綜上所説,人民幣的穩定不僅不妨礙中國國內生産的發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外貿順差的增長。

    此外,本國貨幣的穩定還加強了國民對國家金融政策的信任。令人矚目的是,自1994年以來,人民幣的匯率幾乎保持不變(8.28元對1美元),而在此期間國民收入水準卻提高了近50%。在同一時期的俄羅斯,盧布對美元的匯率下降了近20倍,而國民的生活水準卻未見提高。

    中國政府發展證券市場的規劃

    保證中國證券市場高度穩定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國家制定了合理的政策來發展和鞏固證券市場。

    早在八十年代末,中國政府就制定了改革資本市場的全方位計劃。本國證券市場的建立便是這一計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府認為,市場的發展只能與經濟建設中關鍵目標的實現相結合,從一開始就與國家金融基礎設施的建立密不可分。

    此外,對上市公司的管理也相當嚴格。比如,公司若連續3年未能盈利,則不能發行股票。1998年8月,又實施了一條新規則:只有登記為股份公司的企業才能上市。

    1999年12月末,投資者獲得了對公司的更大知情權,這大大提高了中國證券市場的透明度。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證券市場的可信任度,也提高了市場對私人投資者的吸引力。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私人投資者的圈子。原來潛在的投資需求現在已變成了實際需求。正是因為私人投資者相信了證券市場的各種機制並積極認購有價證券,才“造就”了中國的證券市場。

    回顧俄國證券業的歷史,可以發現:在俄國證券市場誕生這前,有價證券的各類替代品便大行其道,嚴重挫傷了國民對市場機制的信任。當然,近年來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以求吸引私人投資者加入俄國證券市場,但其結果微乎其微。

    在1994-2000的5年間,中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增長了近4倍,而同一時期俄國證券市場的融資額卻幾乎未有改觀。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中俄兩國都對國有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其程度卻大不相同:在俄國,國家認為自己的使命到此為止了,而在中國,卻實行了將股份制企業推向證券市場的國家計劃。與此同時,中國不但制定了企業上市的嚴格標準,而且注重跟蹤市場行情和保持供需平衡。

    以國內投資者為支柱的中國證券市場之所以能保持高度穩定,對國外公司參與股市交易加以限制也是原因之一。比如,中國股市中,股票分A、B兩類,A股為本國企業發行的股票,以人民幣標價,只有本國常駐國內的人才能購買。B股則是由合資企業發行的股票,以外匯標價,只許非常駐者才能購買。(譯注:B股自2001年6月起已向國內股民開放。)

    事實上,在中國形成了互不交叉的兩個市場。這樣一來,就使中國證券市場有了高度的穩定性,也使之對世界證券市場行情的依賴性相對降低。反觀俄羅斯,自證券業起步之初,非常駐者便一直在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心態的變化左右著股價的變化。

    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是長期增長的前提

    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第三個原因,是內部國債市場的快速發展。國債的發行為實施經濟基礎設施現代化的政府規劃提供了資金保障。

    中國總理朱金容基在總結1997 — 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一篇報告中指出,中國之所以能夠化解這場危機,是因為有週密的預算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當時,中國的銀行存款數額相當大,因而不存在財政資源不足的問題。但是,危機期間工業疲軟導致了富餘的資源無處投放。

    在這種形勢下,政府決定發行國債並委託銀行銷售,所得資金用於國家級的投資項目。在危機過後的三年內,共發行國債近3600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約435億)。所得資金中相當一部分被用於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

    其中,1998-2000年間,修建了17萬公里長的高速公路,履行了長江和黃河的堤防工程。毫無疑問,基礎設施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增長。2000年國民總收入達到1676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25%。由於中國財政狀況得到改善,2001年,不僅可以全額償還內債,還可擴大國債規模。

    2000-2001年,中國將發行總額為360億美元的國債,其中大部分資金將用於西部開發項目。另外,還有至少120億美元的資金將用於大城市的住房建設。

    中國高效的內部國債市場的發展為那些進行市場化改革的國家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也許,俄國政府也應該考慮借鑒中國發展國債市場的經驗。當前的俄羅斯國債市場,數額不高,清償力低下。比如,2001年3月底,俄國市場上流通的全部定息和不定息國債的總面值僅為65億美元——僅僅比中國證券市場上同類指標的10%略高一點。

    俄中證券市場在技術上是均等的

    在談及俄中證券市場各主要指標的明顯差異時,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因為中國金融業的基礎設施比俄國的好?

    俄羅斯的證券金融市場同樣起步于90年代初。非但如此,在建立市場基礎設施的過程中我們還兩次借鑒了中國經驗。第一次是在組建俄國外匯市場時採用了此前中國採用的定價機制。第二次是倣照中國為證券市場建立了電子交易系統。1993年夏,俄國派專家考察了上海證交所的交易系統。迄今為止一直有效運作的俄國股市交易系統,無論在硬體還是軟體上均是參照上證系統設計的。

    通過比較兩國外匯市場,便不難看出,俄中兩國建設證券市場基礎設施的基本原則是相同的。俄中兩國都是領土遼闊、地區差異大的國家,在建立外匯市場時所面臨的戰略任務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外匯市場。

    設在上海的中國電子外匯交易系統,連接著國內各主要城市的36家交易中心。中國境內的所有外匯交易都要通過這一系統進行。

    俄羅斯于1999年開始使用統一外匯交易系統,這一系統連接著國內各主要金融中心的8家地區性外匯交易所,統一交易系統上進行的美元和歐元競價均按實際時間計算:先按競價結果確定這兩種外匯的均價,然後俄羅斯銀行再在均價基礎上制定官方匯率。

    俄羅斯也和中國一樣,制定現行外匯牌價時要遵守既定規則,不能過多偏離當日競價的均價。但在俄國,美元官方定價與當日均價的最大偏離度為3%,而在中國則為0.3%。俄中兩國建立全國性外匯市場的動因,源於兩國統一外匯市場牌價的願望。俄羅斯于1992年6月3日起實施新的外匯牌價,而中國則始於1994年1月1日。

    近年來,在證券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俄中兩國都積極利用先進的技術和通訊手段。其中,為保證私人投資者參與競價,兩國的主要國家證券交易所都在推廣網上交易系統。

    總的來説,兩國的金融市場之間在技術和設備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國都為金融市場建立了現代的基礎設施。但是,比較一下兩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結果,便不難發現,俄羅斯的各項指標遠遠低於中國。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也許是因為,在運用金融市場保證國家經濟穩定發展方面,我們對中國經驗研究不夠,利用也不夠。

    俄國的金融市場與實業界的聯繫微乎其微,國家尚未結合國家經濟總體發展規劃制定出金融市場發展的長期規劃。其結果是,國民對上市公司的股票缺少信任,促成了九十年代中國經濟奇跡的投資過程,在俄羅斯卻剛一起步就停滯不前了。

    利用中國經驗發展俄羅斯金融市場

    通過對比俄中兩國建立和發展金融市場的策略,應該得出哪些結論呢?

    首先,中國在建立金融市場之初就選擇了強化本國貨幣的方針。對今天的俄羅斯來講,這一問題是相當迫切的。很多學者認為,盧布匯率的穩定是俄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們必須更新工業設備,使之現代化。加工工業要進口現代技術,需要耗資數百億美元。此外,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某些行業基礎設施的折舊率已達50%。而據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公佈的消息,俄國加工工業中役齡超過20年的設備已達35%左右。專家預計,到2003年,各系統的主幹企業的基礎設施將開始大面積退役。

    此外,要解決外債問題、提高國家在國際投資商心目中的地位、緩解社會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穩定的盧布匯率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毫無疑問,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和充分參照中國實現證券市場高速發展的經驗。俄國證券市場的融資數額應該得到大幅度提高。正如普京總統在一篇咨文中所言,我們今天面臨的主要經濟問題就是證券市場融資能力低下,融資額僅為芬蘭的五分之一。

    為實現融資額至少翻一番的目標,我們需要商界和政府一致努力,推動企業的股票上市,吸引投資者的資金。在創造良好投資環境方面,學習中國的經驗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應當考慮學習中國發行內部國債為國家級投資項目籌集資金的經驗。亞洲經濟危機的教訓無可辯駁地表明,與國家經濟建設長遠規劃合為一體的發達的內部國債市場,是克服危機後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對於亟需交通基礎設施和資訊技術基礎設施現代化的俄羅斯來説,這條經驗將會帶來雙倍的益處。

    研究了中國的經驗,便會得出一個結論:俄羅斯必須緊密圍繞國家經濟整體發展的基本方向,在政府一級制定出發展金融市場的長期規劃。只有這樣,國內投資者才會對俄羅斯金融市場抱有信心;只有這樣,近兩年實現的生産增長才會穩定地持續下去,才會不再領帶國際金融市場的行情。

    最後還要指出,對全球商界來説,中國是一個廣闊天地。俄國的工業産品,包括高科技産品,完全可以在中國市場找到需求。如果在我國的長久規劃中,擴大出口不僅要依靠礦産資源的銷售,而且要依靠加工業産品和新技術的銷售,那麼,中國也許會成為我們的主要貿易夥伴。可是目前,俄羅斯雖與中國有著世界上最長的陸地邊界,對華貿易額只佔中國外貿總額的2.5%。

    為什麼説,中國發展金融市場的範例對我國來説十分重要?

    這是因為,在中國的經驗中,發展市場與調控市場的措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且,無論國家,還是職業投資人,其行為的主要目的都是保證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

    

    莫斯科新聞報時代網2001年11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