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呼籲政府減稅

    據報道,大陸的經濟學家一直在努力促使政府採取減稅措施以刺激經濟。他們指出,稅收收入的增長已經超過了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並已經對商業活動和個人造成了一定的負擔。

    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劉國光先生説,近年來中國政府改進了稅收徵收制度,使得每年的稅收收入的增長已經超過了1億元人民幣,大大超過了國內生産總值(GDP)的增長。在今年前三季,稅收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7%,是GDP增長率的三倍。劉先生説,公司企業也因為這樣對於投資的熱情相對以前有所降溫,所以必須減稅。

    他説,政府一直都沒有引入新的稅收項目或者增稅,這就説明稅收收入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來自打擊走私和加強管理。另一方面,劉先生解釋説,公司和個人對商業投資熱情的降低也意味著減稅已經成為必然,它可以降低經營的成本,從而促進投資。他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對中小型企業實施減稅;

    2.給予農民更多的特權;

    3.將産品增值稅轉移到消費者以彌補企業的設備成本;

    4.統一國內企業和海外企業稅率;

    5.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水準;

    他同時建議發行國債來彌補減稅造成的國家收入的減少。國債可以用來支付原本由稅收收入來承擔的公共設施的建設,並能促進投資和消費能力。他説,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更著眼于減稅的實施。

    這一觀點得到了參加11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經濟學家研討會的其他專家的認同。其中一位與會者張曙光先生是北京天則經濟研究院的院長,他説,稅收收入增長過快,並且沒有相應水準的經濟增長作基礎。自1994年以來,中國稅收收入的增長已經超過了20%,而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卻面臨著困境,其中一半的企業處在破産的邊緣,而差不多90%的企業都經歷了或長或短的虧損時期。

    張先生説,為了刺激需求,減稅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已經有了一份為期四年的財政政策,這作為短期政策來講太長了。同時,政府目前手中也沒有足夠的優秀投資項目,並積攢了大量來自國債的資金,因此必須出臺新的政策加以調整。

    經濟學家同時建議發行更多短期國債來支付政府的日常開支,同時建議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可以被用作對設備和技術進行改進。

    國家稅務局的稅務研究院前院長張培森先生在此次研究會上説,中國已經開始進行它的第四次稅務改革,以求與國際接軌。這次改革包括四個領域:海關、農民、工商業和個人。

    

    《南華早報》2001年12月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