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平遙——生活在歷史和現代之間

    在清晨時分透過瀰漫在天際的紫色晨霧俯瞰寧靜的平遙城,仿佛置身於幾個世紀以前的一段旅行之中。當柔和的陽光灑落在灰色的城墻和黝黑的磚瓦房頂,來訪者會幻覺自己面前聳立的正是一座清王朝時期的邊關要塞,巨大的木製絞門和紋絲不動的鐵鑄大炮能阻止一切進犯的敵人。只有佇立在一棟棟房屋之間的電線桿在提醒人們現在並非兵戈鐵馬的19世紀,而是只能靠旅行來緬懷歷史的21世紀。就在幾十分鐘之前,平遙城裏的47000多名居民陸續醒來,城中大大小小蜿蜒曲折的街道立刻被熙熙攘攘的步行者、來來往往的自行車和三輪腳踏車所充滿。洋溢著現代氣息的市民生活一下子與莊嚴的古城風貌形成別具風格的對比,對此,到此一遊的客人無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確,要想在中國大地上在尋歷史與現代的交匯點,平遙城絕對是最好的選擇。純樸的平遙人民至今還生活在他們的曾曾祖父輩曾經無比熟悉的房屋中或街道上,而這種背景的重疊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已經很難找到了。

    過去和現在的影像在這座城市中清晰重疊,這對於來到平遙的觀光客來説,或許正是吸引他們到來的原因所在。但對於生長在平遙的廣大居民而言,他們看似平凡的生活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目前面臨的一個難題——如何在保存歷史的同時選擇現代、創造未來。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中,中國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採取的方法是在保存重要歷史遺跡的同時,在全國範圍內全力發展市政建設。現在,想在中國古都北京重溫幾千年來的歷史痕跡,幾乎是不可能了。最重要的古建築雖然仍然受到保護,但那些曾經象徵了北京特色的四合院已經為數不多了。其實,義無反顧的維護歷史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在多姿多彩的現代社會,當古老的中國比過去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想建設全方位的現代化的時候,竭盡全力挽留歷史也未必是億萬中國人民所真正希望的。大多數的中國人會因為能夠入住嶄新的公寓大廈、享受方便的自來水、電力、暖氣和個人隱私而欣喜不已。而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加快,卻不斷有聲音傳來,要求保護國內的歷史文化古跡。

    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在山西省內的平遙城顯的尤其突出。目前,平遙仍然保留著擁有2700年曆史的古代城區,這對於呼籲保護古跡的人們來説是一個安慰。近年來,平遙市政府一直堅持在發展城市建設的同時,保留絕大部分的古代建築。但是,問題出在了平遙市民身上。世世代代生活在平遙的人們現在已經不再樂意繼續守護這座歷史古城。對此,政府決定將半數以上的平遙市民移居到市外的公寓樓區,這一舉動引起了眾多人的議論:“如此大動干戈,到底是為了保護古建築本身,還是為了保存一座城市的傳統,抑或是靈魂?”

    有一個似乎不太合理的解釋認為,平遙之所以能夠得到保護,部分的原因在於她一直沒有得到太大的發展。兩百年前,平遙是清政府治下的一個繁榮的金融貿易中心,但從那以後,平遙就顯示出了衰落的跡象。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平遙甚至連響應政府關於改革號召的經費都缺乏。據稱,平遙市政府也計劃過要興建道路和新的城市街區,但都由於資金問題而沒能實現。

    後來,當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口號響徹整個中華大地,平遙政府決定著手開始建設新平遙的時候,上海同濟大學的城市規劃學教授阮逸三(音譯)來到平遙,及時阻止了有關方面可能對平遙進行的盲目改造。他曾數次造訪平遙,勸説政府部門保護古城風貌,防止違章建築損害城市形象。在阮逸三的努力下,平遙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央政府首腦和各地學者紛紛到訪, 市政府決定只在古城外的區域發展現代化建設, 平遙的古城區得到了比較完善的維護和保養。一直到現在,阮逸三教授仍然關注著平遙的命運,他還定期召開研討會,邀請各界人士共同討論如何保護平遙古城的問題。

    1986年,中國政府曾將平遙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對該地區實行保護並提供資金幫助。11年之後也就是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宣佈平遙為世界文化遺産。自那以後,平遙就成為了中外遊客絡繹不絕的旅遊勝地。在2000年中,平遙城僅門票收入就達到了1000萬元人民幣(合120萬美元)。

    平遙旅遊業的發展使人們相信,保護歷史遺産對他們的現在意義重大。平遙城內的主要街道——明清大街在經過全面的修復之後顯得堂皇又肅穆。在這條街道上,人們可以住在設有磚砌的炕頭的旅館,享受平遙著名的美味——平遙牛肉,還能在商店裏選購精美的漆器。當地居民耿曉陽(音譯)興致勃勃地告訴筆者:“我們山西省擁有中國74%的文化古跡,又一句俗語這樣説‘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再過十年看北京;3000年了,你還得看山西’。”

    和耿曉陽一樣,大多數的平遙人都認識到了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很樂意向外來的遊人介紹這種文化價值。早在平遙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産之前,耿曉陽一家就買下了城裏最大的一棟建築——曾經是政府機關,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大院。現在,這棟建築已經被改建成了一個旅遊景點。對此,他非常滿意:“我們的家並不是一般的宅子,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象徵,我們應該保護好它,並讓往來的人都可以欣賞到它的美。”

    平遙城中的另一個成功經營旅遊業的人是明清街上的德聚源餐廳(音譯)的老闆雷彩靈(音譯)。她曾經是以經營布料為生,但在平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之後,她便該行在自己的四合院中辦起了餐館。現在,她已經成為了明清街上生意最紅火的店主,用她的話來説:“是我的家給了我現在這份工作。”

    旅遊業的繁榮出了給平遙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之外,也改變了平遙人對自己家鄉的看法。導遊小姐張麗麗(音譯)告訴我們:“過去,和許許多多的平遙人一樣,我並沒有覺得平遙有多美。而當越來越多的觀光客來了之後,我漸漸發現自己的家鄉是多麼的珍貴和值得欣賞。”據統計,到平遙旅遊的遊客中,有60%的人都來自北京,也許,他們是到平遙來尋找一種已經失去了的歷史感。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醒了平遙人,使他門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但是,所有的讚譽之詞都不能掩飾這樣一個缺陷:平遙的城市十分擁擠,缺乏合理的現代城區規劃,這使得現在的平遙不可能成為一個適合長期居住的城市。自行車、摩托車和汽車在曲曲折折,又只有3米寬的街道上擠成一團,城市內缺乏乾淨的自來水,大部分居所冬天沒有暖氣,而平遙的冬天往往冷得要命。

    諸如此類的原因,讓那些沒有從經營旅遊業直接受益的平遙人無法忍受再在這樣的環境中繼續生活。他們更嚮往方便、現代化的生活環境,希望能夠和中國許多其他地區的人民一樣,過上屬於這一個世紀的生活。司機鄭建國(音譯)的想法無疑就代表了另一批平遙人的心聲:“我喜歡我現在住的房子,很寬敞。但如果政府能分給我一套公寓,我會更高興,因為那會更方便實用,更舒適。”

    為了實現居民的這種需求,平遙政府已經計劃將古城中人口的一半,也就是2萬左右人口遷移到城外新的社區。陳書賢(音譯)也是一名經營旅店的商人,他覺得政府的移民計劃很明智:“絕大多數平遙人都想住到城外去,因為商店、工廠、學校什麼的,大都搬到城外了,這裡的交通又不是特別方便,搬家對人們來説,是件大好事。”平遙市負責旅遊的副市長張德明(音譯)也表示:“我們將普通居民遷移到城外,也是考慮到他們其實並不懂得應該怎樣保護古城的風貌。”

    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文化古城包括對古建築的保護,也包括對人文因素的保護,平遙城所面臨的問題正是如何將這兩方面因素合二為一。讓我們祈禱古老的平遙不要步希臘、古羅馬和埃及遺跡的後塵,而能夠在摩登時代的空氣中自由呼吸。

    

    美國MSNBC新聞2001年9月2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