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崛起的經濟巨人(二)

    8月19至29日,我到北京參加了亞洲年會。借此機會,我參觀了中國的長城、上海、蘇州、西安等城市。儘管由於工作關係,我的行程安排得很緊,我還是借此機會掌握了中國數年來變化的第一手資料。按照中國人的話就是“走馬觀花”式的調查。在每一處我都能清楚地看到由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鄧小平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指明瞭方向。早在毛澤東時代,鄧小平就主張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主張擴大對外貿易。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中國領導人重新選擇了鄧小平的政策。1978年,鄧小平再次站到了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心。因此,1978年被認為標誌著中國新時代的開始。

    鄧小平推行了大規模的基礎結構改革。他承認了個人對財産的所有權。鄧小平的改革首先聚焦在農業上。毛澤東時代,中國推行集體農業,農業集體化達到了很高的程度,農民們在公社裏勞動,賺取“工分”。根據鄧小平提出的政策,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民可以承包土地,自己耕種。土地的租金則按照預先簽訂的租賃合同,繳納在承包土地上生産的農産品的一部分。在按照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繳納承包費用後,農民們有權隨意處置剩下的産品,可以在市場上隨意買賣。農民也可以隨意決定種植什麼作物和如何銷售。1985年土地承包法規定,承包的土地可以繼承。

    在農業改革的嘗試成功之後,鄧小平對工業進行了改革。鄧小平的改革政策從根本上改變了輕工業部門的狀況。國有企業從服從計劃指令安排開展生産轉為面向市場和利潤,自主經營。新的企業具有法人資格,經營決策權從中國共産黨在企業中的組織機構手轉机交到企業領導機構手中。企業可以將生産配額以外的産品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同時,企業可以自主決定從事多种經營。這些舉措使得中國經濟開拓創新,向多元化發展。

    1988年9月,中國在上海開放了證券交易市場。這是中國金融制度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標誌。中國的經濟體制開始全面與國際接軌。

    鄧小平被認為是“開拓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被稱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但當時很多外國評論家認為中國是要全面發展資本主義。

    新一屆的中國領導班子繼承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理論。他們成功地證明了他們有能力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掌舵。中國經濟發展水準超過了其他國家。1998年7月,在亞洲經濟最黑暗的日子裏,中國依然保持其人民幣匯率穩定。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讚揚中國是“亞洲穩定的島嶼”。如果當時人民幣貶值,必然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他亞洲國家也會隨之降低匯率,使得整個亞洲陷入空前的經濟不景氣中。

    據統計,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本通過香港流入中國大陸。大量中國華僑擁有的公司遷入香港。有同樣多的香港企業資本轉移到中國內地。香港始終是,而且會繼續是中國大陸經濟體制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和實踐基地。

    中國的省級行政分化正在成為越來越獨立的經濟實體。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經濟的很多領域和不同層次上得以體現。鄧小平提出了分層次開放開發的戰略,讓部分省份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各省在發展上的差異表明瞭中國經濟發展的活躍性,也表明瞭中國經濟發展政策的靈活性和融通性。

    一些先期開放發展的沿海省份已經建立起了所謂的“新興工業化經濟”。它們不但從內地省份輸入便宜的資源,也輸入大量勞動力。這種資源分配使得中國經濟有極大的競爭優勢。東南省份的綜合經濟實力是建立中國現有的經濟體系的基礎。

    中國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則是將經濟資源向西部貧窮地區轉移,實現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舉措。

    中國大陸本身就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隨著中國國內貿易規模的發展和貿易內容的多樣化,其影響和意義也會相應增長。

    我們應該還記得,十九世紀美國的繁榮得益於其各州之間自由貿易的發展,使得美國成為了一個廣大的市場。而那時的歐洲則因為大量國家之間存在貿易壁壘而相對衰落。

    

    《南韓時報》2001年9月2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