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南韓學者談中韓經濟往來

    現在整個世界經濟都在下滑,但中國卻能繼續創造國民生産總值增長速度達7%至8%的世界紀錄。還有中國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又成功地獲得了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等種種因素使每個南韓人都對中國津津樂道,一股“中國熱”在朝鮮半島迅速蔓延。

    然而,南韓經濟學家李東吳提醒説,在這一“中國熱”中,有一種不正確的觀念,即一種自滿或自鳴得意的情緒。這種情緒普遍存在於南韓經濟圈中。許多南韓人覺得比起其他國家來,他們最了解中國,並且在與中國開展的經濟貿易往來過程中,他們是處於有利位置的。

    李説,儘管有些人開玩笑説:“中國這個國家太大了,不論我們怎樣説都是對的。”然而他本人表示不能接受這種觀點。

    李指出,中國新華通訊社最近報道稱南韓企業從中國本土市場撤出的數量在增加,這無疑是給南韓目前的所謂“中國熱”潑了一盆冷水。”

    統計數據顯示,南韓對中國的投資從1998年的六億三千一百萬美元迅速減少到2000年的三億零七百萬美元。同時南韓從中國撤走的資本數額卻創紀錄的從1998年的1100萬美元竄升至2000年的6100萬美元。而今年僅上半年,南韓企業從中國撤走資金就達一億一千三百萬美元。

    導致中韓兩國間經濟貿易發展倒退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大多數南韓投資者仍然熱衷於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生産低端産品時,中國本土的競爭者已逐步取代了南韓製造商的位置,並開始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産品製造領域進軍。

    其二:南韓對中國的出口也在減少。今年頭七個月,南韓對中國産品出口僅增長了4.66%,而去年同期南韓對中國的出口額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長了近37.43%。

    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麼?簡單地説,就是南韓的企業和他們的産品在中國的市場競爭中節節敗退。李東吳説,如果進一步分析中國和南韓的經濟結構,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

    首先,南韓出口創匯佔整個國民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將近50%,而中國這一比例僅為22%左右。這意味著即使是在全球出口增長放緩的形勢下,中國也能夠通過開拓國內市場、拉動內需等舉措保持經濟增長的強勁勢頭。而南韓要想實現今年預定的經濟發展目標則障礙重重。

    李東吳説,儘管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對今年南韓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的預期打了折扣,即從5%至6%降到3%至4%,但據他所知,尚沒有人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持悲觀態度。

    其次,將近80%的南韓對中國出口産品為工業或半成品材料。這就意味著,一旦中國的出口減少,就如今年六月當中國經濟出現0.6%的負增長時中國政府所作的那樣,南韓將不可避免的直接受到衝擊和傷害。

    李認為,現在該是南韓清醒認識中韓貿易往來及自身實力、認真面對嚴峻的經濟衰退形勢的時候了。儘管有些危言聳聽,但李東吳還是認為,南韓在兩個無法抗拒的強大經濟實體——用高科技武裝起來的日本和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中國的夾擊下會慢慢消失。

    李説:“如果我們不儘快覺醒並找到好的辦法的話,南韓會如同歷史上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最終被中國同化一樣漸漸消亡。”

    李在談到解決辦法時,提出建立一個包括中國從政府部門到私人企業的特殊人物在內的特殊機構來專門研究對中國的戰略。例如,如何保持南韓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以及如何發展更多使用南韓産品的中國大陸終端消費者。

    李東吳説,鋻於中國在國土面積上是南韓的44倍,而在人口上,中國是南韓的33倍這一事實,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計劃就貿然接近中國的話,就如同一腳踏進黑洞一樣危險。

    李説,儘管中韓兩國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和淵源,但是他在中國和香港居住的親身經歷告訴他,中國這個大市場不是那麼容易進去的。甚至在台灣和香港的商人打算開拓其大陸市場時也要認真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

    李説:“我們需要認真統計一下會有多少中國的人才已經或將要與南韓發生接觸,如果粗略估計為中國人口的千分之一的話,那也會有一百三十萬人之多呀。”

    李東吳,畢業于南韓大學法學院,《英韓投資擔保詞典》的作者,現在南韓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專門從事大中華地區經濟貿易研究工作。李在這篇文章中所闡述的有關中韓經濟狀況對比、兩國貿易往來等方面的觀點,基本上反映了南韓學術界的主流觀點。

    《南韓時報》2001年9月1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