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經濟對其他國家提出的挑戰究竟有多大

    毫不誇張地講,幾乎整個世界都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成果和驚人的發展速度感到眩暈。20年來,中國的經濟從落後的局面中擺脫了出來,迎頭趕上了其他國家,經貿往來的纍纍碩果正帶動著沉睡了多年的東方巨龍走上騰飛之路。海峽對面的台灣島正在積極主動地同大陸溝通,爭取早日打開僵局,實現兩岸貿易和投資的正常化;新加坡近期剛剛宣佈了一項新的經濟策略,表示要在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對其所形成的巨大競爭壓力下,力爭保住它在國際市場上所佔有的份額;美國的經濟學家雜誌前不久發表了幾位經濟觀察家聯合撰寫的文章,觀察家們在文章中建議像南韓這樣經濟和技術比較發達,然而地域相對狹小、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國家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産品的設計和開發上,把工業製造的市場乾脆讓給中國,因為在這個領域,它們同中國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實在不是中國的對手。

    這些評論對於中國北京的領導層來説就像流暢的音樂一般美麗動聽,因為在他們開來,這不僅僅在表面上使中國贏得了很好的聲譽,顯得很體面,更重要的是這些態度友好的評論有利於幫助中國贏得海外投資。旁觀者濁,當局者清,中國的領導者比所有局外人都更清楚自身的弱點,國外各種各樣關於中國經濟的猜想和假設大都缺乏第一手資料和徹底深入細緻的研究。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額呈正增長,而南韓、台灣、新加坡的出口相對下滑。這一方面不能不説是中國經濟的競爭實力又有所增長,抗風險能力值得稱道;另一方面也必須指出,中國出口商品的組成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在近來的全球貿易中萎縮份額較大的資訊技術和電訊技術産品只佔中國出口商品份額的一小部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受到的衝擊比其他經濟科技強國要小得多。如果同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電訊和資訊技術産品所佔出口比重同樣較輕的東南亞國家比起來,中國在今年上半年驕人的表現就應當大打折扣,失色不少。也許這樣的比較更為公平和可信。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其對海外投資的吸引程度必然會有所增強;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和廣大在該地區投資的商人尚處於從金融危機中緩慢復蘇的階段,很難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因此不可能對外資形成很大的誘惑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招商引資方面的良好表現就顯得不是十分突出和值得誇耀,整個中國經濟也只能説是平穩地保持著長期以來的發展勢頭。

    同新加坡的情況有些許的相似之處,中國製造業商品的出口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海外投資。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外資一旦撤走或轉向,原來的部門就將遭受重創。有些苛刻的經濟評論家指責説,中國面臨的不利形勢比新加坡嚴重。他們指責政府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招商引資的方法欠妥,為了獲得資金支援,經常犧牲當地工商業企業和服務行業的利益。

    全球各地的各個工業領域都已經開始逐漸呈現出生産能力過剩的情況,企業利潤趨於下滑,這在資訊技術領域最為顯著。這對中國和其他國家吸引出口型投資來説不是個好兆頭。日本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依舊會樂於將技術水準相對較低的勞力密集型工業轉移到中國,然而這不是因為中國的技術發展水準快,唯一的原因是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低廉。由於中國政府公開承諾通過退稅等方式對晶片産業提供官方保護,這一在整個世界範圍內早已生産過剩的工業部門在中國的上升勢頭有增無減。台灣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前景依然看好,北京將繼續用優惠的待遇而不是管束和限制迎接臺商的到來,招待他們的同胞。為了拓展同大陸的溝通渠道,台北也鼓勵商人們到大陸去享受友好的款待。

    中國匯集了相當規模的資訊技術專業人才,尤其是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IT業群英薈萃。目前,上海已經成為了台灣商人到大陸投資的大都會,對新加坡的同類製造業形成了不可小覷的威脅和挑戰。然而與此同時,由於技術水準的限制,中國大陸IT業很少擁有自主的智慧財産權,它們在技術上主要依靠台灣、日本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在市場競爭方面又享受著政府的減稅保護。

    整體説來,中國大陸各個行業的專業技術水準都仍然處於有待進一步發展的階段,工商業企業的管理體系仍有待借鑒和創新。北京高層非常清楚,如果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徹底與國際接軌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製造業羽翼尚不豐滿,還應假以時日使之日趨成熟和完善;如果不對民族工業採取任何必要的保護措施的話,中國商品的競爭力根本無法長久地維持下去,“中國製造”的優勢將會逐步喪失。因為畢竟中國的汽車、鋼鐵和家電産品不是日本和南韓的對手。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較快,原因之一是這裡交通方便,商品輸出比較便捷。而在中西部內陸省份發展出口型工業,交通相對閉塞,産品成本必定要有所增加,對中國産品憑藉價格取勝的競爭力造成一定的影響。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工程的逐步深入,中央政府將會通過經濟上的優惠和政策上的引導雙重手段鼓勵投資者將目標選定在中國西部。很多到中國投資的外商主要是看好長期以來受政府庇護的中國市場正在前所未有地拓展和膨脹,蘊藏著不可限量的巨大潛能,中國的商業體系和勞動力的效率對他們的吸引力從來都相當有限。有些商人甚至表示,在中國投資比在其他東南亞國家投資的回報率更低。

    中國能在整個世界陷入經濟發展放緩,甚至在某些方面産生衰退的環境下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的確是令人稱道的。與其説是中國商品的競爭力和整個經濟體系的良性迴圈造就了這一驕人的戰績,倒不如説是中國天然的經濟規模使之獲益匪淺。印度同中國在經濟結構和出口産品結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低於中國,部分原因就在於印度的經濟規模遠遠遜於中國。

    儘管中國正在著力加強自己在全球經濟領域所佔的份額,但是亞洲仍然是中國對外貿易最重要的舞臺,是中國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通過吸引和改組海外投資極大地刺激了國民經濟的繁榮發展,與此同時,它的出口仍舊集中在外方享有智慧財産權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上。僅從在不利的大環境中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的角度講,中國就足以成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學習的榜樣。但是對海外投資和消費群體的過分依賴又給中國經濟提出了亟待解決課題。通過學習中國的經驗,亞洲的其他國家便能從自身的政策中找出缺陷;然而一味地畏懼中國這個對手卻只能使自己敗下陣來,等於把所有的機會拱手讓給士氣正盛的中國。

    

    《國際先驅論壇報》2001年8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