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將經濟危機拒之門外

    改革和繁榮的國內市場使得中國在全球的經濟處於低迷狀態時仍能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受到美國需求量不斷下滑的影響,整個亞洲的經濟都開始面對一個停滯不前的局面。在2001年的上半年,日本陷入了經濟衰退之中,而且初步的數字暗示了台灣和新加坡經濟也開始萎縮。然而同樣在1997年,當一場全球廣泛傳播的經濟危機徹底打倒了亞洲經濟強國、世界經濟強國之後,有一個國家仍然繼續保持著它的經濟運作軌道——這就是中國。典型的表現是,它的經濟在今年的前六個月裏獲得了7.9%的強勁的增長率。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簡短的回答就是:改革。在今天的亞洲,誰改革誰就會更好地發展。

    亞洲的經濟普遍存在著同樣的一個問題。近60年來,中國、南韓和日本都喜歡將經濟資源集中地投入到重工業之類的企業中去,並通過企業聯合及貿易保護主義去偏袒那些企業。1997年的危機就充分暴露了這種體系的後果——生産能力過剩,浪費錢,企業破産,銀行也無力為新的、想要創建的公司貸款。現在只有通過改革和鞏固銀行才能恢復經濟的發展。讓那些無力償債的企業破産,接受失業和經濟不斷下滑的事實,然後試著通過出口使經濟復蘇並恢復消費者的信心。

    相反,繁榮的美國帶來了出口的機會,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覺醒,這就造成了一些國家去避免那些真正的改革。日本和台灣積極地尋找著舊體系的支柱。它們支援著銀行並幫銀行隱藏壞賬,支撐著無力償還債務的企業而不讓它們破産,花費政府的資金去支撐股票市場。結果是導致在一些年以前經濟就開始蕭條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

    南韓和中國,情形卻是相反。在經歷了一系列激烈的改革之後,南韓關閉了三分之二的商業銀行並且被迫對它的商業銀行進行了巨大的調整和鞏固,在這一過程中裁減了38%的員工。它關閉了30家大型集團中的14家,並強迫剩下的集團進行大規模(儘管仍然不太徹底)的改革。但是如果説南韓是改革的英雄的話,中國就已經是一個超級英雄了。北京在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中裁減了4600萬員工。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公務員也從 800萬人削減了一半變成400萬人。它也命令軍隊從商業中脫離出來。這些大部分都在一年以內完成。這些改革造成了這麼多的痛苦,讓人不禁想問問:是否通過這些就可以使經濟、政治得以恢復了呢?

    去年的事實回答了這個問題。中國的經濟增長了8%,出口增長了28%,零售額增長了9.7%, 外國直接投資增長了51% 。通貨緊縮結束了,貨幣也是穩定的。中斷大部分的軍事和商業的聯繫幫助北京增加了更多的關稅、稅收和政府的收入。GDP曾經只有10% ,現在已經上升到了14% 。令人驚訝的是,消費者的信心也上升到了沒有裁員衝擊以前的水準。中國人民相信他們的政府對問題的判斷,也相信政府的決定。在日本,公眾知道他們的領導人正努力試圖去掩飾嚴重的問題,所以儘管有相對較少的裁員,人民的信心還是很低。

    中國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連續地取得成功有三個更進一步、更特殊的原因。

    第一個是中國對外國直接的投資(FDI)比亞洲其他的國家更加友好,而且它的低成本、有著巨大潛力的市場也更吸引人。到1999年底,中國累積的FDI已經達到3060億美元。和日本僅有390億美元相比,中國的發展要快許多。

    第二,中國大力地提倡並促進競爭。在工業上,例如航空、電信、銀行和電力行業,中國一直鼓勵著外國公司和本國的競爭,即將加入WTO的前景則更進一步促進了這一政策。結果是效率提高了,發展也就隨之更強勁了。

    最後,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從追求出口的增長逐漸轉換為追求國內經濟的增長。儘管沒有像南韓和馬來西亞那樣受到技術領域需求衰減的影響,中國的出口增長在去年還是從28%下降到10%,今年或許還會更少。但是同時,快速的住房改革正在加速城市化發展,中國人住進了他們自己的房子裏。因此,也推動了其他東西的銷售:比如窗戶、門、油漆和傢具。汽車工業正在起飛。零售業也正在變得更加快捷。銀行現在知道消費者會償還貸款而國有企業不會,所以 消費者信貸業務正在不斷地拓展。再拿這個來和日本相比,日本的國外和國內經濟的發展都不順利,直到70年代末期才主張向追求國內市場的發展轉換。如果北京能夠繼續深化改革並且避免可能引起的任何不穩定的因素,中國的經濟將在未來的數年內發展到他們自己所期望的境界。

    

    《新聞週刊》2001年8月1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