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逆流而動的中國經濟

    可靠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7.9%,儘管同中國前20年的發展速度相比,這個增長率不能算很高,但是鋻於中國周邊的亞洲國家近期陷入了1997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又一個經濟低谷,中國經濟達到近8%的增長已經是相當可觀了。

    不過,這次亞洲經濟滑坡的背景同上次有所不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源於東南亞國家內部經濟結構的困境,而此次經濟的衰退主要是由於美國經濟增長的放緩和國際經濟大環境的不利。而這恰恰是此次中國能夠逆“潮流”而動,在亞洲其他國家面臨經濟衰退的時候始終保持經濟一枝獨秀的原因所在。大多數亞洲國家的經濟模式都屬於外向型經濟,它們的增長有賴於出口狀況,在外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它們的經濟很難保持增長。中國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在已經形成多個經濟增長點的情況下,經濟的增長已經由出口增長型,轉變為主要依靠國內市場強勁需求的拉動。中國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國內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約93%的動力。

    實際上,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幾年裏均保持了快速而穩定的增長勢頭,其主要依靠力量就是不斷擴大的內需。可是要不斷擴大內需不是每個國家都能輕易做到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成功要歸功於其擁有巨大潛力的國內市場以及中國政府旨在刺激內需所奉行的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因此,一些經濟學家斷言,即便中國的出口貿易出現最嚴重的挫折,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最多只會使與其增長目標産生1%的偏差。

    一旦中國出口狀況真的出現這種惡劣的倒退,中國的內需能對中國經濟産生多大的拉動作用呢?這已經成為許多經濟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他們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出發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不過,有一點他們已經形成了共識,即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需仍將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量,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階段。

    在今年早些時候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作關於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2005)報告時,他就已經明確指出中國政府除了將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原則外,還將繼續貫徹實行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

    一般而言,出口和內需是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關專家認為,在目前這種國際經濟大環境下,中國的出口勢必有所減少,但出口減少對國民經濟産生的不利影響有望通過不斷擴大的內需加以彌補。從這一角度出發,中國經濟運作過程中不太可能發生劇烈的起伏。

    近幾年,中國在固定資産方面的投資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未來幾年裏,伴隨著國家將國庫券的發行所籌集的資金逐步加大投入到這一領域,固定資産投資將保持增長的良好態勢。此外,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也將中國市場作為投資的目標,海外直接投資也有望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中國是一個有著近13億人口的大國,這也是中國的消費品市場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規模上以及增長速度上同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的原因所在。除此之外,近些年來,中國又陸續形成了家電、住房、教育、汽車以及旅遊等新的消費領域,消費市場的不斷推陳出新使經濟始終保持了相當的活力。實際上,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應該還遠不止這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居民銀行存款總額在人民幣7萬億元(約合8467億美元)以上,這意味著中國市場還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考慮到中國農民的收入狀況已有了較大的改善,加上中國政府已經宣佈其增加職工工資的計劃,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還將逐步有所提高。

    除了以上提到的有利條件之外,還有若干獨立的有利因素將推動中國的經濟增長。其中之一便是北京在申辦2008年奧運會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北京方面已經宣佈,為了保證將2008年奧運會辦成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屆,她將下大力氣搞好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預計僅此項建設中國就將投入資金2800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官員預測,未來幾年,和奧運會相關的投資和消費每年將對國民經濟的增長産生額外的0.3%的拉動作用。

    中國西部的發展是中國內需增長的另一個重要源泉。根據中國十五計劃的規劃,中國將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並將努力引導社會資金和外國資本投入到西部地區以解決西部發展資金匱乏的難題。此外,一系列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已經在西部省份啟動或即將啟動。

    然而,現實的狀況總不可能十全十美、盡如人意。許多經濟學界人士認為還有相當多的制約因素限制了中國內需潛力的全面釋放。他們建議中國政府應該允許非政府資本進入更多的經濟領域,進一步改善中小規模企業的融資渠道,鼓勵並採取措施積極引導社會投資的方向,最關鍵的是繼續改進政策措施鼓勵居民消費。

    在綜合考慮了未來幾年可能對中國經濟産生影響的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基礎上,著名經濟學家樊鋼認為,不出意外的話,中國經濟未來將出現一個既沒有通貨膨脹也沒有通貨緊縮的比較理想的穩定發展時期,平均增長率在7.5%到7.8%之間。

    

    《亞洲時報》2001年8月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