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戰略競爭對手還是戰略夥伴關係?

    剛剛結束對中國訪問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是布希政府上臺以來訪華的最高級別的官員。這次訪問的基調十分積極,最為明顯的是鮑威爾不再以戰略競爭對手來形容兩國的關係。路透社發表有關鮑威爾訪華的新聞分析説,就鮑威爾訪華後的表態來看,中國已經從美國戰略競爭對手的身份畢業,轉而成為一個經常鬧彆扭的朋友。

    鮑威爾在解釋他為什麼不再提戰略競爭者時説,他上任後曾經使用過戰略競爭者來描述美中關係,這是為了説明兩國間存在著分歧,在區域中可能會有競爭,可是他並不是説兩國要打仗。而現在經過討論,他認為,兩國關係錯綜複雜,難以用一個簡單的詞來概括。

    可是有分析家認為,鮑威爾用詞的變化集中體現了美國對中國看法的變化。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安全項目主任杜邦就認為,美中撞機事件導致兩國發生冷戰式的對峙,面對這一現實,雙方都意識到這並不是它們所要的。他説在過去的6到8個星期裏,美國在對中國進行評估時更為冷靜和更加深思熟慮,更加意識到需要和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

    難測布希政府對華政策有何轉向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沃德並不認為這代表了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變化,他認為這繼續反映布希政府內部對華政策上的不同看法。

    沃德説:“我認為鮑威爾在布希政府中屬於那些傾向和中國保持交往政策的人士,很明顯在布希政府各部門中有一些強硬派人士,他們並不喜歡這一做法,像鮑威爾這種人不願意隨便使用戰略競爭者一詞,這是自然的。

    就在鮑威爾訪華之際,一直被認為是對華鷹派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上個星期在接受美國保守的《華盛頓時報》的採訪時表示,美國需要在亞洲保持強大的軍事存在,以對付今後中國的威脅。星期一拉姆斯菲爾德在澳大利亞和鮑威爾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表示他從來就不喜歡《戰略競爭者》的説法,可是他堅持認為中國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這並沒有定論。

    中國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宋新寧教授則認為,其實這只是美國方面為布希今年秋天訪華作姿態,在對中國的看法上,布希政府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宋新寧教授説:“我覺得講戰略競爭對手還是原來説的建設性夥伴關係,這本身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如果説這次在説法上有什麼變化的話,更多地考慮到布希訪華這個因素。在另外一方面,北京也為鮑威爾訪華的成功做出了一些姿態。在鮑威爾抵達北京前,中國釋放被控間諜罪的三位和美國有聯繫的華裔學者。在鮑威爾訪華期間同意恢復因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伕大使館而中斷的人權對話,舉行武器擴散問題專家級會談,並就如何避免像撞機事件一類的事故舉行會議。

    摩擦還是避免不了的事實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沃德認為,這也説明瞭中國方面希望利用鮑威爾訪華來支援布希政府內部的溫和派。

    沃德説:“這次鮑威爾訪華相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方面意識到,鮑威爾代表了非強硬派的看法。他們有必要鼓勵這種非強硬派人士,以表明強硬派的觀點是不能從中國獲得因合作而能夠獲取的讓步。這也是他們考慮的一個因素。”

    而人大的宋新寧教授説,鮑威爾訪華的時機也很重要。

    宋教授説:“鮑威爾訪華期間正是召開北戴河會議討論對外關係之時,而對外關係中對美國的關係最重要,會議並不一定為美中關係定調,但是會涉及美中關係,會討論布希秋天訪華問題。”中共一年一度的北戴河會議一般要為下一年的工作定調。而布希今年秋天對中國的訪問可能給今後4年兩國關係的走向定下基調。宋新寧教授説,總的説來他對中美關係抱有樂觀的態度,可是兩國間今後不斷出現摩擦還是不可避免的。究竟今後兩國關係能否出現一段相對穩定時期,這就要看布希訪華時兩國領導人溝通能夠達到什麼程度了。

    

    美國之音2001年7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