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經濟對亞洲的影響(一)

    在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的今天,亞洲經濟也進入低迷的狀態。但是中國大陸經濟繼續維持比較高的增長。中國的經濟增長對其他亞洲國家産生什麼影響?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將給亞洲國家帶來怎樣的挑戰和利益?美國之音記者與亞洲和美國的專家探討了這些問題,撰寫了“中國經濟增長對亞洲的影響”的系列報道。

    日本人人自危

    在經過二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後,現在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甚至日本都開始對中國的經濟實力的急速增長感到不同程度的擔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高級研究員王念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表示,現在日本出現一種對中國經濟實力增長感到人人自危的情形。“日本和中國國力對比非常明顯。中國以每年7%至8%的速度增長,而日本經濟衰退已經好幾年,現在還沒有跡象回升。日本的企業,特別是金融業也不太看好。高新技術方面中國也可以比一比了。日本有一種人人自危的情形。”

    諸多中國産品市場份額第一

    今年日本通産省發表白皮書第一次提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彩電、洗衣機、冰箱、空調、微波爐、摩托車等産品中,中國製造的産品已佔世界市場份額的第一名。 從1999年起, 中國超過歐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對日出口大國。 如果中國在資訊技術等先進技術的製造方面再上一層樓的話,日本生産基地大舉向中國轉移,那麼日本的世界生産大國的稱號將要轉讓給中國。

    由於日本經濟停滯持續多年,再加上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比如在紡織業只有日本的二十分之一),以及技術水準提高較快,能夠保證産品品質,許多日本大公司都逐步將生産基地轉向中國大陸。松下電器、東芝、三洋電機、三菱電機、新力電器、美能達公司等都在不斷擴大在中國的生産部門。最近,由於日中貿易摩擦,中國對日本工業産品施加懲罰性關稅,更多的日本公司考慮將生産轉移到中國。報道引用日本三井物産戰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員沈才彬的話説,“摩托車、家用電器、造船業在5年之內;鋼鐵、重型電力、化學工業在10年之內, 其他工業製品在20年之後,中國將成為日本的強敵。”

    中國向東南亞擴張經濟

    中國對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擴張也在迅速擴大。據報道,2000年中國對東南亞五國,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貿易額比前年增加43%,高於中國整體貿易額的增長率31%。中國已成為印尼第五大進口國;馬來西亞第六大進口國。去年,越南從中國的進口額為14億美元,比前年增長2.2倍。今年估計將超過20億美元,超越台灣和南韓。

    從勞動密集到技術密集

    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經濟系主任謝文真博士指出,大陸的經濟正在迅速從原來的勞動密集型階段向技術密集型階段過渡。她從台灣和大陸之間的經濟關係變化為例説明瞭這個問題:“過去的做法是,台灣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留給自己做;把低科技、人力密集的部份移到大陸去,是一種垂直分工。台灣做高層次的,低技術由大陸來做。經過時間的改變,大陸那邊的技術水準追得相當快。台灣也覺得本土成本高,人力也很貴,加上高技術勞工不夠,所以在考慮引進大陸的技術勞工。有的廠商乾脆就搬到大陸運作。以後生産、銷售等都要移到大陸去了。”

    謝文真博士在接受美國之音記者採訪的時候指出,大陸過去和台灣處在互補的狀態,現在雙方之間的相互替代關係越來越明顯。今天雖然還存在一些互補性, 但這種互補性是越來越弱。競爭的壓力對台灣來説是越來越大。時間不在台灣這一邊。台灣如果不加緊研究開發、 提升技術,將來就不用談別的,光是談經濟就夠了。

    行政機制因經濟而變

    中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之後,各地區、各單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行政機制也在變化。 官員們為了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也在想盡辦法爭取外資。哥倫比亞大學的王念祖博士舉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在一個地方,有個臺商去投資。臺商很累,晚上有人拿熱水請臺商洗腳。這個臺商問,熱水是什麼人供應的。結果查出來是院長自己供應的。”據説,台灣總統陳水扁對這個故事很有感慨,對台灣官員表示,如果台灣的官員能夠像這位大陸的院長一樣努力去爭取外資,台灣的經濟還能夠搞不好嗎?

    

    美國之音2001年7月2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