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申奧:成固可喜,敗亦欣然

    再過一些日子,國際奧會就要投票表決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了。第二次參與競爭的北京,自然引起了不少中國人的關注。與上回不同的是,這次北京申奧,雖然從表面看,依然是舉國上下一致支援,但也可以聽到健康的反對聲音。筆者身邊不少朋友,都擔心辦奧運耗資巨大,得不償失。而在贊同的人當中,除了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國際威望等理由外,還有人認為申奧成功可以促使中國在接下來的七年中,更好地和國際接軌。

    筆者的態度呢?很簡單:成固可喜,敗亦欣然。一個十幾天的運動會,沒必要提到那麼高的高度。支援申奧的人總是拿漢城奧運來説明奧運會能給一個國家帶來多少好處。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假像。如果沒有南韓人民在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艱苦努力,光靠一個奧運會,又於事何補?

    辦奧運固然有正面的作用,但決非靈丹妙藥。六十年代的墨西哥沒有因為辦奧運而強大,三十年代的德國也沒有因為辦奧運而免遭納粹荼毒。

    而從另一方面來説,辦個奧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中國人民是何其偉大聰明的人民,不是一個奧運會能難倒的,我相信我們不但能將奧運辦好,而且還能將奧運帶來的可能的負面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

    不過,值得關心的是中國人民在申奧中的心態。將申奧提高到一個不必要的高度,不是什麼好事,至少説明瞭中國人這個民族還不成熟。

    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很多並不像辦奧運那樣引人注目,但是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遠非區區一個運動會所能相比。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中國大陸的大學都設有輔導員一職,過去有很大的權力,學生都不敢得罪。我當初剛進大學時,系裏的輔導員尤其飛揚跋扈,而到了我在九十年代末快畢業時,好像已經沒什麼同學把輔導員當回事了,見了面也不用點頭哈腰。原因其實很簡單,過去大學生就業叫做畢業分配,輔導員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學生不聽話,很容易吃到苦頭。後來社會進步,逐步改革,不再有分配一説,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見面,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輔導員能起的作用越來越小,自然用不著害怕了。輔導員對學生的控制減弱,學生的自由就大大增加了。縱觀二十世紀中國政治舞臺上大學生所起的重要作用,這個變化的重要意義,不可説不大吧?可見,社會生活中深刻的變革,也許往往看起來是細微的。

    辦好奧運的關鍵因素

    大陸著名學者李澤厚曾經指出,中國的發展有四個階段性目標:經濟發展、個人自由、社會公正、政治民主。

    我認為要是再加上一個法制,就能很好地説明問題。在計劃經濟時代,個人的生存依賴於政府,各種各樣的票證,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你,政府對個人生活的干預有多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有獨立思考,拿什麼來向政府要求更多的民主自由?隨著經濟改革的進行,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情況發生了變化。政府的作用越來越小,人不再靠政府的恩賜來生活,經濟發展帶來了個人自由。鄧小平説改革也是革命,既然是革命,必然有政治上的變化,經濟改革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政治改革。

    中國的社會,正在按李澤厚的説法,起著微妙而深刻的變化。以前出個遠門都要有單位的介紹信,現在靠一張身分證就可以週游全國了;以前關心國家大事,全靠兩報一刊及新聞聯播,現在網路的出現使人們不再偏聽偏信;社會的蓬勃發展迫使法律以及其他上層建築隨之變化,這又將導致進一步的改革。試問這些具體而微、意義深遠的變化,能靠辦個運動會帶來嗎?

    所以説,辦奧運其實不是什麼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不妨用一種健康、超然的心態來看待。申奧失敗,就當是替中國省錢,給下崗工人的碗裏添一口飯。申奧成功,相信中國一定能辦好。但是,辦好奧運決不會是因為我們愛面子,不惜血本,也不是因為一個運動會能給中國帶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辦好奧運的關鍵因素在於,中國在今後的七年中,就像在過去的二十年裏,一定會在各個領域取得長足的進步。而這進步,靠的是我們勤勞、堅韌的偉大人民。

    

    《聯合早報》2001年7月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